實時匯率 存取資金 開設帳戶 模擬交易 聯絡我們

歐元的誕生,貨幣統一與政策失衡 | 羅家聰

講者嘉賓: 羅家聰 (香港經濟學家、著名財經專欄作家)

歐元面世短短20年已經歷不少危機,金融海嘯更突顯出各成員國財政實力的巨大差距。KC博士指出,歐元制度在2大經濟學派之間本已存在分歧,歐元在未來幾十年將如何發展?又會否再面臨崩潰的危機?

我們從歐洲匯率機制的背景,談到Optimum Currency Area(最適貨幣區)的論點,一起來加深對歐元的認識。


影片內容:
◆ 歐元區制度,貨幣整合的歷史背景
◇ 成員國良莠不齊, 如判斷歐元強弱? 對於歐元將來有甚麼展望?
◆ 曾經有傳聞指出法國想脫歐, 若然德國等強國都想脫歐, 歐元是否玩完?


開戶簡單快捷, 填妥表格只需5分鐘。

影片內容:

歐元是一種類似掛鉤的貨幣。總之這種貨幣的源起是不想其幣值有太大的波動,或者上落。其實在金本位之前,大部份的貨幣都是掛鉤的。大家都很習慣貨幣與黃金掛鉤,而且是有固定的匯率。

在1980年代初期開始,浮動匯率出現之後,各種貨幣才自由浮動。在此之前,即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初之十幾年間。都不是真實的浮動匯率,所謂浮動匯率都帶有很嚴重的干預。直至八十年代的中後期,甚至九十年代初,經過這約十年的時間。其實有許多貨幣都有不自然的浮動情況。所謂不自然浮動情況,顯著的例子是德國的馬克在1985年之前的大貶值。原因是美元大升值。

廣場協議在1985年簽署,但隨之而來是美國使其美元對主要貨幣大幅貶值,導致德國馬克升值。經過一次大貶值和一之大升值後,令各國的中央銀行或者貨幣不太喜歡讓美國控制著自己的匯價。尤其是不想在沒有原因的情況經常大升值或大貶值。德國在這次經驗之後,再加上東德和西德合併的因素。不過就算不包括東、西德合併的因素在內。這大升值和大貶值事實上令到德國在1989 至1990年間面對和日本一樣的現象。就是一個在大升值之後90年代初的大衰退。

就在這背景之下令到各種貨幣開始想組成一個聯盟。因為他們覺得如果不同貨幣能組合成一種較強大的貨幣,這貨幣便能抗衡美元。有了這抗衡的能力可讓各國取回自己匯率的控制權,不讓美國控制著各國貨幣的升值或貶值。我想歐元組成的背景和基礎就是這樣。這亦都是歐盟的其中一個里程碑。因為歐盟的最終的目標是希望一體化各成員國,能變成一個大區或國家。其實它們最初有一個議程就是不區分各國的邊界,甚至是想統一各國的財政。但它最終的結果只是統一了貨幣,而統一貨幣的過程亦都遇上波折。

波折的意思是90年代初時歐盟最初提出了一個歐洲匯率機制。 歐洲匯率機制學名叫 “Crawling Pegs” 爬行釘住匯率制。一個爬行區間會基於一個宏觀的因素而制定一個目標。然後按著一個漸進的方法,可能是每一日或每一星期慢慢改變匯率區間。情況有一點像之前港元被沖擊之後。當時香港金融管理局每日改變一點子把港匯修正至正常美元兌港元7.8的位置上。那時歐元都有這樣的做法,就是使用一個爬行區間。哪爬行區間怎樣制定的?。爬行區間是按著基於一個所謂宏觀的因素而決定,這一種所謂宏觀因素來決定的區間。而這區間是藉著一籃子的貨幣來參考的,這種方法又可以講為 “ Optimum Currency Zone”。這種OCA,全名” Optimum Currency Area” 最適貨幣區。其實就是一個叫羅伯特·蒙代爾( Robert Mundell)的經濟學家首先提出。他在1960年代已經有文章提出議組成一個貨幣聯盟。這聯盟可參考一個相對固定的區間。從而穩定一種貨幣的幣值來避免太多價格上的波動。這價格上的波動發生在簽定廣場協議前,大家都當然記憶猶新而且都經曆過。感覺都不是太愉快。但是否有了這幣值上的區間幣值就不會波動呢?

答案又不是這樣。可參考歐元在1998年嘗試實行一年之後,然後1999年正式落實。正式推出之後,一開始歐元兌美元是1.18,很快就跌至約0.8。是否美國在控制市場?不知道。剛剛當時全球亦都出現一個較大的衰退,就是科網泡沫爆破。該爆破令歐元兌美元跌至約0.8。可以說是由1.18 跌至0.83,這是很厲害的跌幅。大約計算是2成至3成的貶值幅度。當時需要若干數目的中央銀行,已經忘記了確實的數目。總之是差不多所有的中央銀行都出手救市。這就是第一次的匯率危機, 我記得當時米爾頓·佛利民(Milton Friedman) 嘲諷歐元制度。因為佛利民是浮動匯率倡議者,而蒙代爾是支持固定匯率的區間派。大至上可當作是新古典主義和凱恩斯主義之間的一場辯論。兩位都曾經取得過諾貝爾獎。佛利民嘲諷歐元制度能否抵受較大的匯率波動,質疑歐元制度在危機中所能夠保持的可能性。在上述的匯率危機中,如果各中央銀行不出手救市。歐元制度可能已經像歐洲匯率危機一樣地崩潰。

在90年代初,歐元制度已落實數年後。英鎊被索羅斯沖擊,令各貨幣又面臨崩潰。所以經過這次經歷之後,雖然佛利民年邁未能親眼看到。但他一早曾預言過所謂區間目標,其實未必太適用於很多情況。因為市場情況不斷轉變。市況在轉變同時宏觀因素亦在變動,所需要之合理或均衡的匯率水平都要同時間在轉變。最好的方法是讓匯率自由浮動,但如果讓匯率自由浮動的話,又怕匯率太過波動。所以這兩派的辯論永遠都一直都存在。直到2012年至2013年的時候,已經忘記了佛利民逝世與否。一個代表性人物逝世而且當時歐洲出現第二次比較嚴重的匯率危機,就是歐債危機。回顧當時的情況,其實都有相當多的中央銀行參與及干預市場。從而穩定歐元,避免它一直下跌。

歐元制度實行至今,實際上歐元匯率已經是自由浮動。即沒有一個所謂的最適貨幣區,大家經已沒有再討論這爭拗點。但當然實際上即使沒有一個最適貨幣區,是否貨幣匯率就會不規則地浮動呢?。不是的,事實可以從歷史參考。尤其是現在全球一體化下,全球各地的經濟週期之波幅都可能有很高的一致性。因為有較高的波幅一致性,各國的財政政策或各樣做法反應都會很一致。當各國反應都很一致的時候,息差的壓力就不會很大。資金大舉流動的壓力亦不會很大。這導致就算是沒有人為的干預存在,匯率波動的幅度和速度都不會太大。所以這可以說成全球一體化的客觀環境已造就了一個比較合理的價格區間。而這區間是自然而成的。價格區間並不是人為而成的,不是硬性規定一個固定匯率。這做法就比較理想 。不需要刻意給一個區間,實際上匯率是在比較穩定的區間內。

那當然這是從政策的角度來說,但從炒家的角度並不一定是。在區間內整天也不動,即你沒有東西炒賣,即沒有生意,這也是兩難的。從政策的角度來說,是不想匯率變動。從市場的角度來說,區間整天也不動,怎樣賺錢呢?。其實一個合適的貨幣的區間也是一個最適貨幣區(Optimum Currency Area)。這個貨幣佔領的領土有多闊,也是同一個主題來的。那並沒有一個定論。曾經有一些論文說一個世界,一種貨幣。說是那麼說,但是為什麼有不同的貨幣出現?。當然在領土邊界,大家不同的主權,不同的政權,需要一個政治符號。而貨幣是一個政治符號,告訴別人知道你現在進入了一個不屬於你的領土,不是你的貨幣。而最適貨幣區(Optimum Currency Area)最初的說法是。如果大家的經濟周期是比較吻合的,之間有貿易及人流。大概符合了這數個條件。那你便可以採取一個同一貨幣的運作。這是最初最適貨幣區(Optimum Currency Area)的說法。

但是在歐元區,你可看到國情是挺不同的,尤其南北,因為始終氣候不同。氣候不同,人民的生產力也會不同,熱的地方會懶一些。生產或種的產物也會不同,如果是冷些或熱些。沿海和內陸的貿易方式也不同。當很多東西不同時,你也會見到一個EURO area 也不是最佳(optimal)。即分開兩塊,一個北一個南,而北方是有錢一點,總是那樣。而南方是窮一點,大家需要的財政貨幣刺激的程度是不同。南方需要重一點,而北方需要輕一點。所以這個爭論在以前剛剛成立時已開始。成立到慢慢開始不用爭辯,由其自然發展。發展到可以自然地捆綁在一起,如果不行的話你看到英國已首先脫歐。

英國看到聯合在一起的好處已經不是很多,反而負擔很重。這件事是歐元的死結,死結的意思是指長線來說,它能維持多久呢?。曾幾何時是擴充版圖,無論歐元區或歐盟也好。歐元區在初初成立時有15個成員國,現在最新應該有19個。那歐盟應該有27、28、29個。那不斷多的時候,越拿越多,甚至把東歐窮的國家也取下。變了歐元窮國的比例也越來越多。有錢的來來去去也只有德國,有錢的只有德國一個。佔歐元區GDP的比重大約3分1。如果你越拿越多的時候,德國那些佔比會被分攤。被分攤的時候,雖然德國是龍頭,但長時間會弄到不值得租或不想留下。或者有其他北歐國家也沒有加入歐元區。例如瑞士、瑞典,但芬蘭是用歐元的。一些往北少少的地區,例如荷蘭,那些經濟挺好的,是不錯的。如果有一天說看見情況太差想離開,我並不會很意外。其實任何一次經濟衰退或者金融危機,也可能是一個契機。上一次是希臘事件,難保不會有下一次。這一次其實也是很大件事。每一個也收縮得很厲害。復原的速度每個國家也不一樣。總有一兩個國家可能太差、追不到。那些可能會遇到問題,就好像2012-14年希臘那樣不停地救。但這並不是有錢國家或做得好的國家想做的。大家的理念並不一樣,始終勉強湊在一起也是困難的。

歐洲在一、二千年的歷史中也是不停地打仗。雖然外人看是一個歐洲,但一個歐洲內大家的價值其實也有核心不同的觀念。這種聯盟其實是幾十年前,打完一、二戰後。大家不想再打仗,和平了。是希望有些比較團結的體系出現,煤鋼共同體開始做起。結果實行了數十年,進程也是十分慢。如果以最初歐洲那個進程。它們希望很快貨幣可以動用到,財政可以動用到。甚至整個政治體系也動用到,但結果也不行。結果到現在第二步財政政策也不能統一。統一不到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統一到貨幣,但不統一財政政策,而這兩樣東西一定是互補的。就如兩只手,但現在一只手做事,只是每一個國家有自己的財政政策。

但當你財政的收入與支出是失衡時,差起來也很難說,有失業救濟等等,不用也不行。差起來企業倒閉,政府沒有稅收,赤字自然地會一直升,債務也一直升。那財政政策失敗時,可以靠甚麼呢?。如果有兩只手,有貨幣便可以幫忙。但貨幣政策並不是你一人作主,是十多二十個歐元區成員國一起開會討論。第一次救市是比較慢,那個年代是特里謝決策。特里謝其實並不是太鴿派。所以可以看到那次便告訴大家知道,如果只是部分統一,問題可以很嚴重。德國是佔三分一,法國佔四分一或更少。如果一塊餡餅沒了三分一或者沒了四分之一,即沒了很大部分。那時一個希臘脫歐也弄到如此。如果多一個國家說脫歐便很不濟。但德國脫歐的動機或誘因不是很高。因為它一統天下的基因,我不敢說在一、二戰時的基因是否還在。但歐洲國家認為德國是龍頭,它便有這些責任。雖然德國享受帶領的威風,但其他歐洲國家並不是很想做這件事。而法國便很難說,因為法國每樣東西也是第二。法國在這一個多世紀才是第二。當返回拿破崙的時期,法國是很威風的。如果一直有第二,甚至可能有第三的出現,即意大利那些。那些心態可能脫歐的動機大些。但是法、意、西,即排第二、三、四那數個國家,也有差的地方。因為那數個國家失業率也高,經濟也不好。那海軍鬥水兵,累鬥累的時候,便失去動機。因為現在德國脫歐的動機是想另起爐灶,以免一起差下去。如果法、意、西也是十分差的話,可以脫歐的客觀條件並不高。始終有大聯盟的支撐,有任何困難也比較容易尋求協助。所以短期內發生的機會並不大。但如果再往下的國家,例如荷蘭或比利時等等,即首四個國家之後。雖然其經濟並不是差,經濟是不錯的,但當那些國家不喜歡的時候,也會想離開。也很難說會否如此。如果整個歐元區再次有希臘危機出現,並不排除有些比較好的國家想回到之前的狀態。所謂:「走回頭路追過倒頭車。」

此網頁內載有及/或提供之資料為有關講者的意見,僅供一般資料及參考之用,並不代表Z.com Forex觀點。內容亦無意作為,也不應被詮釋為專業意見、要約、招攬或投資建議。所呈列的過往表現資料並不表示將來亦會有類似的表現。投資者須基於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經驗、投資目標及特定需要而作出投資決定;在有需要的情況下,應於作出任何投資前諮詢獨立專業顧問。
Z.com Forex並未就此網頁所載任何資料、預測及/或意見的公平性、準確性、時限性、完整性或正確性,以及任何該等講者預測及/或意見所依據的基準作出任何明文或暗示的保證、陳述、擔保或承諾,亦不會就使用及/或依賴此網頁內之資料而負責或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