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鎊百年貶值路,今非昔比還是逆境重生? | 羅家聰
英國經濟曾為世界一哥,擁有多個殖民地時期的英鎊幣值大約是1兌5美元,至今匯率只降至1美元多點而已。
百年來英鎊貶值是怎麼走過來?KC博士談到工業革命歷史,以及金融中心地位發展的由來。然而英國在經歷脫歐後不久,蘇格蘭脫英公投脫再次抬頭之際,英鎊幣值未來的路能怎麼走?
影片內容:
◆ 英國轉型過程以及衰退原因
◇ 硬脫歐後,蘇格蘭選民對於退出英國呼聲越見高漲,對英鎊的影響?
◆ 英國曾經加入歐盟,卻保留英鎊,有甚麼原因?
開戶簡單快捷, 填妥表格只需5分鐘。
影片內容:
其實要講解英國經濟的話,可以由很遠的時間開始講解。不過我想關鍵在於工業革命,因為工業革命是在英國發源。發源之後首先令到出現蒸氣機可以取代勞動力,之後就是有路軌和電力。有了蒸氣機的機械原理和電力,從前很多要用人手做的工作都可以由機器取而代之。因為有了這種機器,可說是工業革命令到英國的經濟當時成為世界第一。應該是在工業革命的初期或是中期,英國就取代了法國的領導地位。而且在世界上擁有很多殖民地。那時候英鎊兑美元大約是5,現在是滙率大約是1點多,那時候大約是5。美國曾經在1860年代出現內戰的時間,因為美元貶值,所以英鎊兑美元飆升至大約10算。
不過這情況出現了很短的時間,幾年之後就跌回至5。英鎊在歷史上大部分時間兑美元都是大約是4至5左右。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因為美國的科技和軍事力量掘起,美國亦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英國。取代過程不是在一時三刻的時間,其實是在打完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有些經濟史學家如巴里·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他們提出英國的世界地位是在三十至四十年之間被美國取代。能夠取代的關鍵是在194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間,美國是明顯地帶領著時任英國首相邱吉爾的決策。尤其是美國在日本擲下兩枚原子彈之後,美國成為霸主的地位經已奠定出來。因為美國是第一個國家成功試出原子彈。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有即時格局的轉變,譬如當時想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最初的時候不是稱國基會和世銀,是稱作國際聯盟,這組織都是由美國主導。
美國主導之後,原本戰前大多數人是用英鎊,例如香港有相當長的時間是與英鎊掛勾著。除了在一、二戰期間港元與白銀掛勾之外,大部份日子都是與英鎊掛勾的。但在一、二戰之後,美國的地位慢慢確立,各國都開始與美金掛勾。另一方面美元間接與黃金掛勾,本來英鎊是相對地穩定。那年代是英鎊兑美元大約是4,但之後英鎊的幣值就開始一路下跌。直至60年代,英鎊其實是出現過危機,較年長的香港人應該會知道的。在60年代,大概是文化大革命的時候,香港是曾經出現過英鎊危機的。那時間港元與英鎊掛勾,導致港元下跌和貶值得很厲害。當時港元曾經轉成與美元掛勾至70年代初。雖然美元都在布列敦森林體系 (Bretton Woods system)和金本位崩潰時美元都開始浮動和貶值。
但英國的經濟其實在60、70年代一直都不是太好,對比起美國在60年代的經濟繁盛有一個明顯的分別。到了70、80年代, 英國的經濟都是差。直至戴卓爾夫人上台實行一種較市場化的經濟後,英國的經濟才相對地好了一點。所以可見到英國的經濟一直都是積弱和被美國取代。所以美元的地位都是一直取代英鎊的地位。但是有一樣東西英國都保持著就是國際金融中心的位置。因為美國在二次大戰後其實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因為戰爭時的開支。所以在很多方面都徵稅,而且包括存款稅。現在存款好像理所當然地不會徵稅,但當時存款是徵稅的。因為英國徵收存款稅,所以導致大量美金流向歐洲。所謂倫敦是一歐元兑美元中心的原因是當時倫敦不收存款稅。因為一地方徵稅,而另一地方是不徵稅,導致資金從徵稅的地方流走。即使是美元掘起的因素,對美元運用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但是其實交易都是在倫敦。倫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就是這樣形成。
從幾十年前到現在的格局可看出,不是太多公司在倫敦股票市場上市。一方面在美國上市,另一方面是在香港上市。但是從一些傳統財資產品譬如利率市場,利率市場有不同的投資產品。但其實都是從倫敦同業拆放利率(LIBOR)衍生出來。這利率是在1980年代時英國發源,還有其它很多外匯交易都是在倫敦的。包括現在人民幣的離岸市場,倫敦擁有比香港大的離岸市場,。全球雖然有幾個國際金融中心,但是它們的分工漸漸變得清晰,這是自然而成的。英國就是擁有利率、匯率等等的交易市場。當然以前的匯率或貨幣是包括黃金、白銀,那時候這都當作貨幣來的。所以倫敦的黃金、白銀市場是比較大的,這就是金融方面的發展。直到近二十年,其實英國的經濟大致上與美國不是相差太遠。因為兩個國家都是以英文為主,很多時要在世界上作金融貿易時,不是以英文為主的國家是沒有優勢的。譬如德國的法蘭克福和法國的巴黎在十九世紀的時候,它們都想取代倫敦國際金融中心的市場。但它們分別是用德文和法文,不是所有人都懂得該語言令到投資者難以進入該市場。難以進入該市場時候,導致投資者對它們的市場不大感興趣。雖然德國和法國有很大的歐盟市場,但可見很多歐盟領導人都是用英語演說。所以如果在當地的交易文化不是太國際化,其實想搶佔國際市場的機會和國際化的程度是很難提升的。這適用於普遍的情況,可解釋到為什麼上海用了長時間都做不到國際金融中心。日本都是這樣難以成功,德國和法國更加做不到,原因是因為它們不善於說英語,就是這麼簡單。
反之在善於說英文的國家,例如新加坡人是善於用英語溝通,令到他們能夠爭取到很多相關的生意。香港也是一樣的情況都是善於用英語溝通,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作為英語為母語的英國,一直以來的經濟和金融的發展或演化其實與美國都很類似。但近年英國出現了危機就是關於生產力,即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先前有調查研究了七至八個歐洲國家. 其中英國的生產力增長是最差的。原因不是太清楚,當然現在很多科技是在美國發展。尤其是市場較大的科技產業,美國都是世界第一。但是歐洲的科技發展都不是太差,譬如說法國和德國,他們在科研方面都製造出很多成就。尤其是一些關於生物方面的研究、大腦方面的研究。如果有看一些關於這方面的外語片,他們都製出了頗精彩的影片。相比起德、法兩國,英國在這方面就顯得較為遜色一點。但是英國始終有相當多的名牌大學,我自己久不久都會到英國。我覺得英國整體的科研的增長不是太差的。不過近期不知為何,可能是因為他們的教育制度。如果小朋友是在英式的國際學校讀書,英式的教育制度比較中式的教育制度是有點落差的。可以見到他們也開始效法中式的教育制度,開始操練一些科目如數理化,與以前是實行放任的制度不同。
以前實行英國制度的大學,甚至乎是研究院其實都是採用放任的制度,讓學生自由發展,可能這模式要慢慢改變起來 。這可以讓英國再與外界接軌,追回和提升研究科技的力量,其實可以令英國在長線發展和增長上是有一點幫助。但當然可以説到目前為止英國的經濟是積或處於末落階段,這可以解釋英鎊之幣值有著這長期變化。由二百年前兑美元是5至4,跌到現在大約1的水平,但觀察會否再跌大幅下去,暫時尚未見到有這樣的情況。
我想英國是有這樣的趨勢,因為以前他們的領土或版圖都相當之廣闊,包括香港都是英國佔有的。但隨後領土一塊接著一塊地少下去,其實蘇格蘭一向有不能完全融合英國的情況。但綜觀英國的經濟之核心部份是位置於英國中部,主要是圍繞倫敦一帶。如果有部份英國外圍的司法轄區脫離英國,當然一下子會損失一部份本地生產總值。但長遠來計算,若果去除較低增長的區域,對於整體增長數字是有幫助的。但長遠來說沒有了附近沒有那麼高增長的國家。對剩下來領土增長的數目反而好看了。
一個地方的國際化或蓬勃與否不一定會看領土有多大。因為你看中國那麼大,但也不國際化。反而你看香港那麼小,也能做到國際化。可看出有時不用太着重於領土的大小,這些可能是霸權心態那個年代的意識形態。但現在並不是這樣看,例如有些沒用的領土如沙漠、荒地、海等,你拿來有什麼用。其實領土的大小並不重要,即使領土一直小下去,我猜重心並不是這方面。而是整個英國的國策一直走下去,它那套策略是否還有用呢。它有一套策略,其實現在也被人在挑戰,就是那種民官的制度,香港以前也是那樣。把民官到處調,它們重通才,不重專才。這種制度在政府層面可能還可以,但當到社會、一般在商業或不同行業時,並不能如此。即每件事也說通才,不說專才,但這個年代其實有些領域專才也很重要。通才重要,專才也很重要。
那我想整體英國人的思想模式、發展方向…重通才是有它的好處。好的地方就是說如果那些人樣樣皆懂。就像以前香港在英國殖民地的年代,考AO時也要樣樣皆懂。那種人並不會太差,即常識好,做每件事也正常,那些人面對危機可能會比較好。但有時論發展,在這個年代,真是有些東西要專。要重點投放資源、人力、精神和時間。但在這個國家,我怕在長遠來說,整個民族不重視專才,可能會令到長遠發展受到影響。當然現在好一段時間,若干10年,它也是差了。那看看長時間後,若移民政策開放,例如現在讓很多香港人進去英國。脫歐後,也有很多人想去英國,但可能因為脫歐後,不能留在英國。英國能否像美國那樣多元,把不同人種混在一起,這是很重要的。我大多去倫敦這些地方,也看到很多不同人種。一個地方人口夠混雜,例如紐約、倫敦、香港,有不同膚色的人種也能看到。當不同心態或才華的人也在的時候,那地方的發展不會看得太淡。最重要是有一個所謂異質的(Heterogeneous)地方,大家可以發揮不同能力和創意等。在一個所謂市中心(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當然有這個現象。而在周邊的地方也相對有包容度。這個所謂的包容度。例如你開一間大學辦教育,也會有五湖四海的學生去讀書,然後有很多地方的移民會進去。變了國際化的地方並不只限於倫敦,而整個國家比較多的地方也能做到這個效果。我覺得這件事是對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發展最為重要。如果有些事件你不是看2、3日,是看2、30年。
我剛才也說了,如果你是看幣值是100年,你看到的演化是100年來整個國力的變化。那長遠來說你要國力回來,有時也要靠這樣東西。始終一個國家最強大的地方是那裡的人。那裡的人如果是同一種人一直下去,他們適應世界的發展並不會走得很遠。人或者什麼也是,也可能聽過有種說法就是,混血兒通常比較聰明。因為就是要這樣混合在一起,才能弄出一種比較容易適應新環境的人種出來。這跟一個國家一樣,因為你要多些不同類型、想法的人在,才會較有彈性地去適應一個新的時代。現在看來至少市中心一帶並不會太差,至於周邊的人能做得到,要看看整個國家的人怎樣想。其實歐盟成立的背景,我想主要就是解決一個戰爭的問題。戰爭的問題在中世紀到上世紀也是無日無之,也是那幾堆國家。即英、法、德,打來打去也是那一堆。很多時候也是宗教、領土、資源等原因。那去到…我想…看到希特拉那樣的行為,大家也不是太想出現這些現象。變了是想弄一個聯盟出來,希望是合作多於鬥爭。這種合作當然是困難的,因為打了多個世紀的仗。當然有些根深柢固的事是很難遷就,很難改變的。這種難遷就、難改變,其實就是靠一個鬆散的組織就是歐盟。
歐盟並不是聯邦,聯邦是美制的,它是一種邦聯,其實是鬆散到什麼地步呢。是好像大家有空便坐在一起開會那種,其實是各有各的領土。當你各有各領土的時候,各有各的語言,各有各的貨幣,各有各的自主權。所謂的自主權,是包括財政權、貨幣政策權。這一件事其實是在歐盟的成立之初,即歐洲那個煤鋼共同體為了找一些領域,而不是一個全面的融合。只不過是煤、鋼那些領域,看看大家能否談攏。其實是一九七幾、八幾年,陸陸續續加不同歐洲的委員會、聯盟等,一路加進去,越加越多。才形成到後期的歐盟。當你真是說到貨幣的一體化,其實也是90年代的事。那時在說單一貨幣機制(European Currency Unit)。那機制在那時也拉攏過英國加入。但當時我想關鍵為何英鎊沒有加入,是因為92年那次索羅斯的沖擊之下便倒下。因為主張歐盟的單一貨幣是一些凱恩斯派,尤其是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Mundell)。如果你有讀過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 ,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Mundell)是很有名的。他是在1999年拿過諾貝爾獎,是剛剛歐元成立,差不多那年他拿的。但英國那時還是戴卓爾為決策者,後來沒記錯應該歇是馬卓安,也是走自由派那種。他們又不是太接受這想法。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Mundell)的對手是米爾頓·佛利民(Milton Friedman)。米爾頓·佛利民(Milton Friedman)和他是持相反意見的。他一早已揚言歐洲的貨幣一體化經歷不過第一次危機,在第一次危機便會解散。他一早預言了,結果你看見歐元是一次又一次…即2001年那一次,剛成立便下跌…下跌至8毫多。
如果不是那次不同的中央銀行聯手救市,歐元便會完蛋。第二次便是歐債危機那一次,那次也是要靠聯手救市,其實很多央行也有參與,如果不是也是完蛋。雖然你有聯手救市,聯手救市這麼多次,因為歐元也有很多人持有,甚至很多央行也有持有。如果不救的話大家便會輸掉很多錢。但從看到歐元成立到現在,也是美金市場佔比的一半。你也能看出其實整個歐盟,現在差不多30個國家,沒有記錯也有27、28、29個。那這麼多個國家,也只能拿到美金的一半的佔比,那不是一種成功的貨幣。這反映了全世界也很有戒心,不太願意持有太多。反之英鎊,英鎊其實現在在全球的佔比也有數個百分點。即你計算歐元那20多,也不夠30,那英鎊也有半成左右,也不是少。如果你這樣看的話,英鎊也有歐元的兩、三成的比例左右。這個比例是可以的,如果從回看的角度來說。因為英國不是太想加入歐元區的其中一個想法是,英國不是太想每樣東西也被困綁。英國也是想靠近美國多一點,多過靠近整個歐盟很多不是英語系的國家。我想大家不說英語便是一個關鍵位置,令到它不加入。
現在回看這麼多危機後,它當然不會理會歐元區,還加入? 現在還想脫歐。其實國家有自己的貨幣,脫歐的影響是很細。如果沒有的話,比如說有些歐盟國想脫歐的話,它也很麻煩,它要從新弄出自己的貨幣。但本身有自己的貨幣的,沒有了那種鬆散聯盟的關係,那就重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那種模式。大家也一樣,一樣也是沒事。因為你也可以看出,本來英國已脫歐,但脫了歐也差不多大半年,其實也是沒有什麼問題。可以看出那種鬆散的組織,加入可能有些好處。不加入或走了出去,其實壊處也不是特別多。。。。。
Z.com Forex並未就此網頁所載任何資料、預測及/或意見的公平性、準確性、時限性、完整性或正確性,以及任何該等講者預測及/或意見所依據的基準作出任何明文或暗示的保證、陳述、擔保或承諾,亦不會就使用及/或依賴此網頁內之資料而負責或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