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時匯率 存取資金 開設帳戶 模擬交易 聯絡我們

解讀匯市,由聯儲局說起 | 羅家聰

講者嘉賓: 羅家聰 (香港經濟學家、著名財經專欄作家)

假如你在晚間新聞中得知,美國聯儲局將聯邦基金利率提高1個百分點... 這將對打算入市的你,意味著甚麼樣的影響?

美國聯儲局貴為全球影響力最高的中央銀行,一舉一動自然備受金融市場關注。而作為個人投資者,該如何解讀聯儲局的政策?定期的議息會議,又會對外匯市場產生甚麼影響? KC博士由聯儲局的成立背景,講到政策及操作手段,希望看完本片能幫助大家對聯儲局加深理解。


影片內容:
◆ 美國聯儲局成立背景及目的
◇ 常規情況下,聯儲局是怎樣透過政策工具穩定物價和就業?
◆ 有甚麼信息對外匯投資者最為重要?
◇ 加息減息或其他措施等等,會對香港產生甚麼影響?


虛擬資金,實況匯率,完全免費。 只需1分鐘就可完成登記。

影片內容:

我想成立的年份是在大約在一百年前, 沒記錯的話是在約1910年代。無什麼特別的, 都是一班烏合之眾,都是一群銀行大班所成立的 。直接背景其實很簡單, 就是1907年出現的銀行危機。

而1907年銀行危機的背景就是工業革命, 當時工業革命已經處於較後的階段。即是一般對於工業革命的理解是在約1870年完結。但1870年之後因為美國進行了許多基礎建設。可看見美國現在的基礎建設是很殘舊, 其實大既就是在那時期落成的。

在19世紀後期剛剛有鐵路等, 當時美國發行了很多鐵路債券, 即是發行了許多基建債券。債券市場就是在此時開始逢勃, 當然集資不只限於債券, 股市亦都開始逢勃。道瓊工業平均指數亦在19世紀後期, 1896年開始出現。之前並不是没有出現指數, 不過不是現在大家知道的指數。實在美國的股市是約在1870年前後開始。

在1870年至19世紀後期, 開始有債市、股市。人們就在這些市場投資, 投資氣氛越來越熾熱, 結果形成了1907年的危機。該危機是道瓊工業平均指數有紀錄以來, 第一次比較像樣的大幅下跌。下跌完之後, 各方面都覺得從此要防止這樣的大幅下跌。那時候確實有銀行倒閉, 銀行倒閉的數目都很多。銀行結業潮完結後, 其實與大蕭條的情況相差不大, 有很多人跳樓自殺。有一班銀行家就開始覺得, 就算有股市、債市和資本市場。但若果銀行没有穩定的資金, 結果都是有大問題的。所以為了穩定銀行就整合出一個組織, 該組織是類似早期在香港出現的同郷會。同郷會會扣押部份資金。好像以前的宗祠都是扣押資金, 通常都會一種叫二叔公的人物在宗祠作領導。

我想就像這種模式, 集結著一班銀行家然後成立一個叫聯儲局的組織。聯儲局就是扮演著這種功能, 它最初的功能其實是很簡單的。就是穩定借款市場, 就是這麼簡單的。當然之後就發展到發行鈔票的角色出來。亦都延伸至貨幣政策的功能, 而發行鈔票的功能一直都存在的。至於貨幣政策就不是在聯儲局成立初期出現, 因為美元一向都是與黃金掛鉤。與黃金掛鉤就像現在香港金融管理局一樣, 跟本不需要調整貨幣政策, 只是監察著市場運作。直至1960年代後期, 金本位還未與黃金脫鉤的時候。

但美元已開始想脫鉤, 亦開始想浮動。美匯指數是在1967開始有紀錄的, 價格在那時候想開始改變。可見到聯儲局開始提高鈔票的發行量。是在阿瑟·伯恩斯(Arthur F. Burns) 年代開始了一些欠缺紀律的做法。就是這樣製造了1970年代的滯脹。這是所謂聯儲局開始有貨幣政策, 1960年代是美國經濟很逢勃的年代。但1970年代開始出現石油危機, 各方面都開始一團糟的時候。他們當時覺得在1930年代的大蕭條出現原因是最初没有大手干預。最後結果都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當道。直到最後富蘭克林羅斯福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推出羅斯福新政(The New Deal)來刺激經濟。聯儲局在1960年代重複運用1930年代的同一藥方。結果在1970年代使用一種非常積極的貨幣政策。所謂非常積極的貨幣政策是瘋狂地印刷鈔票。那時候昰不會議息的, 用銀根的鬆緊或貨幣增長了多少來制定貨幣政策。有點像現在中國大陸的做法, 即以M2貨幣供應量為目標或貨幣基礎為目標這樣子。但到了後期當通脹預期開始失控的時候,  通脹預期不斷上升。

如果再實行這政策就會好像跟近二十年來在很多拉丁美洲市場見到的情況相似。大量印刷鈔票, 但其他人看穿了就不會相信該貨幣和貶值。之後通脹就會失控, 原因是貨幣會失去了購買力而買不到貨物。他們經過那一次, 尤其是保羅·伏爾克(Paul Adolph Volcker Jr.) 結束了超級通脹之後。

便知道印刷鈔票的代價很大, 即貨幣政策不是沒有代價的, 原來都是有的。經過這次之後, 貨幣政策便回復有紀律性的操作。所謂有紀律性的操作, 即不是任意制定的目標。慢慢地出現一個穩含的目標, 就是控制著通脹。雖然通脹目標理論上在2012年班·伯南克(Ben Shalom Bernanke)才正式公開。但在此之前聯儲局有很長時間一向都是以百分之一至二通脹率為目標來制定政策。大概在1980年代已經開始有這樣的做法。即在198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初已經有這主意。那年代通脹已經跌至比較理想的地步, 這狀態都維持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即所謂通脹目標年代。

直至到什麼時間呢? 就是直至金融海嘯, 又一次改變了通脹目標的現象。該次因為大家都意識到大蕭條的危機又再次出現。結果又用一些很大手寬鬆的貨幣政策, 但利率一下子很快便減至零, 跌至零之後已經沒法子再減。結果伯南克利用自己最初提議日本嘗試的量化寛鬆方案在自己身上。經嘗試後帶點幸運地成功壓止經濟衰退。所以量化寛鬆年代直到現時可以維持十多年, 這年代開始大家不會參考通脹目標。那些通脹目標都拋諸腦後, 例如3年的平均通脹目標。可見到中央銀行的政策都是視乎不同時期, 每一個年代,可能每一個年代大概。不知道呢, 大約四份之一個世紀, 可能每二、三十年世界每一次轉變。

中央銀行又會有一種新的方式, 稱之為反式轉移 (Paradigm Shift)。會轉移至一個完全新的框架之下去做事, 但當然我們會想如果現在這樣下去的話,是否經已完蛋呢。未必的, 因為可能要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正如在1960年代貨幣政策開始失了紀律。結果直到1970年代後期才浮現問題出來, 即相隔十多年問題才急速浮現出來。由開始量化寛鬆政策到現在是十多年的時間, 暫時看似是没有問題的。亦不知道是否有一天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發生, 即整個市場的認知或看法完全轉變。這是很重要的, 因為貨幣只是印製出來的,  要靠別人對貨幣的信任。

別人對你的信任很重要因為貨幣只是紙來的, 如果不是紙製的貨幣, 更只有一個編號。貨幣在數碼的狀態其實預期是更加脆弱。因為不知道在有需要時是否真的能提走資金。資金數目只在保存電腦裡, 只能在顯示器上看到。如果不能提走的話, 全部資產會被蒸發。所以其實每當政策極端寛鬆狀態時, 就會多了人考慮這方面的問題。這能夠解釋到為何早前黄金或現在比特幣的價格不斷上升。。常規情況之下, 即不是說有特別議息要加或減, 或者是量化寛鬆。銀行體系的資金是有點變動的。即視乎資金流出或流入、市況好壞, 銀行普遍都有很多利率相關的市場。直接市場為倫敦同業拆放利率(LIBOR) 市場, 而且有回購利率(Repo rate)市場。當然還有逆回購, 有FRA遠期利率協議(Forward Rate Agreement)。年期較短的有短期國庫券(Bills) , 年期較長一點的國庫票據(Notes), 再長一點的有債券(Bonds)。其實很多在銀行體系上的產品都是利率相關的, 利率市埸其實都相當大的。一般來說一年期或以下是屬於貨幣市場的(Money Market)。一年期以上就屬於債券市場的 (Bond Market)。聯儲局的目標是在於貨幣市場, 即一年期或以下的一段收益率曲綫(Yield Curve)。

該段利率就是它要穩定的稱之為年期(Tenor)或當期。當然地直接做的不是由隔夜價格, 而是做到一年期的。因為它不是人民銀行, 人民銀行是控制住整段收益率曲綫的。當然一些較先進或文明的做法不是這樣做的, 就是控制最少的一段收益率曲綫。最少的一段是隔夜, 它的原理是如果控制了最少的一段, 較長的一段收益率曲綫便不會偏離得太遠的。因為差距太濶的話會出現套戥,  當然隔夜、一週或兩週直到一年期, 中間會有一個年期的風險即我們說的年期風險(Term Risk)。但一般來說是不會太大的, 除非這一年內有些預期例如有地球末日。如果不是的話, 即是在一般情況下都不會差距太遠, 是有少量的期限溢價(Term Premium)存在。即是越長期會越高, 但是不會遍離太多。總的來說水平都是很相近, 所以聯儲局控制著隔夜的就可以了。隔夜的做法之不過很簡單, 它有一個聯邦基金 (Federal funds) 。該基金就是聯儲局和銀行之間用作交易的資金池, 它控制著這資金池的息率。這之間的息率也有好幾種。懲罰性的叫做貼現𥦬利率(discount rate) 。

如果不是懲罰性,一般常規操作的有個叫聯邦基金利率(Fed Funds Rate)。這個就是它們借給銀行或銀行存錢在聯儲局那裡的利息。這個利息是聯儲局控制的利息。那它每一期議息,六個星期議息一次,它便會定一個目標。目標以前是一個點(point),現在就是一個範圍(range),即4分1厘的區間。總之定了一個目標,它便要令到央行和銀行之間的利率維持在目標的區間內。那做法當然也很簡單,如果利息向上,即這個資金池(fund pool)不夠錢,那便注入多些錢進去。注多一些錢的方法並不是單純只印刷貨幣,只印刷貨幣的數目你可以看到是多了。

因為聯儲局每兩個星期便會發出一個數目,就是貨幣基礎,貨幣基礎會變得大了。如果它不想那樣做,它可以透過公開市場操作,這是比較常用的。就是放些錢進去市場來贖回債務資金,那些所謂債務其實就是票據(bills)。這個票據(bills)其實在香港的操作原理是一樣。你如果聽過外匯基金的票據(Exchange Fund Bills),就是金管局拿來操控港幣市場的同一個對應產品。那聯儲局也一樣有,它抽它的票據,然後放些錢進去。反過來看,如果息口是下跌的,跌穿它的目標,那反之把錢拿回,把一些票據(bills)流出市場。那它控制了隔夜短那些,長的照道理便會跟,這便是常規操作,名為Open market Operation(OMO)。如你想知道多一點,打OMO,在Wikipedia 查看聯儲局,也有很詳盡的介紹。

聯儲局的信息,其實你上聯儲局的網頁都可看見。主要也是定期例行會議的東西。如果不是定期的,是突然開會的,那也沒法說,明早看新聞便會知道。但如果你是經常慣例,其實它是有個日程表什麼時候開會的,你在網上便可以看到。六個星期開一次,每年開八次。開會通常也是美國時間,下午約兩點或三點或大概兩點十五分,我已忘了。差不多時候便會發一個會後聲明,即香港零晨兩點多的時間。通常人們也會把聲明和上一次的核對。如果你有Bloomberg,現在有並排核對,一看便知道。或者第二天報紙也會報導,已經很透明。或者你自己用並排的軟件來比較兩個文件,你也可看出有什麼不同。有什麼不同,其實新聞也會報導出來,通常也是看上一次的來作修改。那改的意義就是告訴你知道它想做什麼,比如說它對經濟看淡,即是它想貨幣寬鬆。但你要分開看,就是會後聲明通常有兩、三部份。一部份就是說經濟、一部份是說利息和一部份是說量寬。

無論經濟、利息和量寬,它有些東西是說今次為何會這樣做。這些是沒什麼意思,沒什麼用的,因為已做、已過去。那你要看的不是今次,而是將來的語氣,即它說going forward 、outlook那部份的語氣。和上一次的語氣差多少,那你才能看到那個變化。當然如果你想看多一些,你便等多三個星期,通常三個星期左右,便會出紀要(minutes)。那個紀要便會詳細一點,是每個議題。現在最流行的是有多少個參加者(participants)的看法。如果大部份參加者(most of the participants or many participants) 是這樣看,你便知道這是主流看法。或者some 或few 是這樣看,通常是看重這些字眼。有些看好,有些看淡,有些想緊、想鬆。那你看看到底哪一邊的比例大一些,對將來的貨幣政策應該也有提示。應該而已…但實際上也是說說而已,說完世界也會改變,所以盡管看看。再下去可能大家也未必很有興趣看transcript,那些是相隔5年才開封,而近5年也是收起的。說回去是在說歷史,並不是對前景有什麼幫助。

另一個可能不是聯儲局直接給的,就是利率期貨的看法。利率期貨其實就是即期這一個月基金利率那裡有個價格。100減那個價格就是那個利率。一般來說期貨由下月、後月,一直到未來36個月也有的,有3年的。但最具指標性就是3、6個月左右後。因為一般所謂回溯測試(backtesting),便發現利率期貨有多前瞻的能力。通常也是1-2季左右,最多也是6個月。你再看,你是能看,但指示作用或啟示性並不是很大。它也是會隨時變的,反而未來3-6個月是會多些啟示性。如果在說1、2、3個月後,其實都知道也是的。比如利率期貨體系減4分1厘,下一個月最好不要和聯儲局對着幹。因為很多次也知道,其實議息前真是有些大公司比如高盛(Goldman Sachs)是真的知道。會事前透露這次聯儲局Fed的行動,結果真是會這樣做。會很巨細無遺地去說聯儲局會作出什麼的行動。沒道理會測得那麼準確吧。其實有些情報滲透出來令大家知道,說了出來並不會完全是猜想。一定是滲透了情報出來,是知道的。而大公司很多也有一級交易員(Prime Broker),他們是直接跟聯儲局交涉的。

當他們直接和聯儲局交涉的時候,聯儲局有什麼政策,比如說想先做或直接做,他們是第一批知道。所以他們這麼清楚市場的時候,那每逄有政策,到差不多議息前的兩、三個星期。老實說,那些大公司說什麼就什麼了,不要跟他們對着幹。反而你說長遠些,即兩、三個月後,你可以看期貨市場的跡象,看能否看出一些端倪。但再長遠些,比如說一、兩季後,市場也沒有看法了,那些看法也不會準確。你便要回去看宏觀經濟的變化。當然經濟變化有很多方法看,比如看看yield curve, 看一堆領先指標。看看是否有一個看法,然後再斷定那個方向。但這個方向是很粗略(rough)的,因為越看得遠的,越不會很準確。越是準確的,即兩、三個星期,也都全告訴出來。當全告訴出來,有時市場也會走錯方向。所以實際上你要在這個市場賺錢也不是很容易。很多時候聯儲局加息減息的政策,你覺得會影響你。其實直接的影響,我想到的是你存放在銀行存款的利息高了、低了,可能是這樣。如果是存款利息或一般市場借貸的利息,即香港銀行同業拆息( HIBOR ),也跟隨到挺貼近。

如果市場比如說是看下一次的議息,下一次通常是一、兩個月後,會加息或減息。其實大概一、兩個月期存款或貸款利息已經立刻變動。那變動通常也是4分1 ,變動輻度不會很大。實際上除了團貸外有些影響,除非借貸的數目很大,如果不是你有很多那些…。即使供房,我也不會叫他借到很大。比如說供一層樓,很多時加息減息,看那些新聞報導也是,可能影響你每個月多供數百元。數百元一頓也會花掉,以現在來計。那個影響相當少,因為本來你的利率水平低,變動也不是很多,尤其是現在很貼近零。有些說有負利率,只能減很少而已。當你減很少時,即4分1也沒有,0.1、0.2,其實這些是…。老實說,實際市場利率的變動也會有這個輻度,所以一般來說,對我日常的影響也不是很大。就算聯儲局印刷貨幣,也與你無關,因為當它的利率變動,香港便要立馬跟隨。它印刷的是貨幣,其實你跟不跟也行,並沒有叫金管局一起跟隨。所以金管局那些也是傻的,聯儲局QE,它也QE,為什麼要QE。你不QE,你的利率和它一樣便可以了。所以聯儲局QE是不關你事,因為它QE的錢並不是給你的,它是給自己。只不過很多時候聯儲局做的事情會令到市場開心了、抗奮了,然後升市。這便可能與你相關,如果你有入市的話。如果你沒有入市的話,同樣也是與你無關。所以與你相關的程度是你入市,才與你相關,如你不入市,是與你無關。一般來說,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是很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