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時匯率 存取資金 開設帳戶 模擬交易 聯絡我們

通脹大解讀 分析成因 鑒古知今 | 羅家聰

講者嘉賓: 羅家聰 (香港經濟學家、著名財經專欄作家)

環球通脹逐步升溫,假如由超低息水平重新走到加息年代,將會對手上貨幣,甚至對大家生活帶來甚麼影響?片中博士舉了不少超級通脹歷史案例,細說通脹2大成因及其後果,希望大家更加了解通脹影響,提前做好投資準備。而當通脹來臨,手上持有的貨幣又有何對策可做?


影片內容:
◆歷史上比較大型通脹有哪幾個?
◇通脹原因,惡性與良性通脹 4:01
◆科技上帶來的通縮能平衡通脹嗎 9:54
◇加息是否控制通脹最佳方法 14:38
◆今次通脹與以往會否不一樣 18:48
◇通脹下那個階層影響最大? 21:37


虛擬資金,實況匯率,完全免費。 只需1分鐘就可完成登記。

影片內容:

歷史上比較大型的通脹,我需要看一下資料,因為這關於歷史方面的資料。其實我是記得的,匈牙利在1946年時一次破記錄的通脹,如要講出數字的話,真的需要翻查一下。或者看有關於通脹的書籍,很容易找到的,就是四乘十的十六次方厘。即是四之後有十六個零之百分比的通脹,所以我没有記著這數字。第二最高是津巴布韋在2008年的通脹,你可能有一點印象的,鈔票面值有許多個零。她的通脹是八乘十的十次方厘,我以前看書時,這些都不會計算在排名榜內,因為在記憶中確實厲害是德國的一次,但其實都只是排名第五位,不到三十厘。還有兩處地方,一處是南斯拉夫,一處是前蘇聯國家,分別是差不多三乘十的八次方厘,數字好像光速數字般的長度。其實如果達到這麼高的通脹,鈔票就有如廢紙。

如果出現極高通脹時,例如德國的一次,通脹計算單位是以小時計的。如果以年計的話,厘數會顯示得太高,出現成千上萬的厘數,是需要以小時計算通脹的。以小時計算的話,你本來想去買麵包,要帶著一箱鈔票去,但後來發覺都没有足夠的購買力,可能會出現這種荒謬情況。在這情況下,貨幣政策制度可說是已徹底崩潰。可能有人不知道,德國在1921年出現一次高通脹,因為德國在該年打完第一次世界大戰,或者德國喜愛打仗,但打完仗後没能力償還債務,於是用印刷鈔票的方法來還債。

全世界在1921年正處於咆哮的二十年代 ,德國當時就真的差勁。還有一次的是屬於國民黨,出現在1940年代,差不多被迫撤退至台灣時。當時正是國共內戰,因為戰爭的原因,導致財政短缺,最後的結果是撤往台灣。超級通脹没有太多出現在一些很先進的經濟體,1920年代的德國都不是很先進的國家。德國在戰後才算是先進經濟體,通常大國或大貨幣體很少出現超級通脹。即是,就算是其貨幣表現得很差,但都有一定的人數在使用著。最差的情況是貨幣體不夠大,使用人數不夠多,經濟體積不夠大,就容易出現問題。如果貨幣體夠大,即所謂爛船都有三根釘的時候,人們很難可以大規模地擺脫這貨幣,怎樣也不能夠擺脫這貨幣。有龐大的使用人數,這些人都要找一種貨幣來使用。所以在國民黨統治中國時,她可以弄到中國出現一個超級通脹。這可算是史上一次大規模通脹,如果出現在其它地方,通脹不會那麼高,涉及的土地面積和人口數字很少是這麼高的。通脹其實就是物價上升,導致物價上升可以有兩個原因。一是純粹供求帶動,所謂純粹供求帶動,可用最基本的經濟學來解釋。

畫一幅供應及需求圖,直軸是價格,橫軸是數量。分別有兩條線,就是需求曲線和供應曲線。需求曲線向右移,或供應曲線向左移,結果都是會令到價格向上。即是需求增加,或供應減少都會推升價格。一般來說這都是良性通脹,價格純粹由供求決定。只是供應比以往緊絀,或者需求增加,導至推升通脹,都可以視為良性通脹。但當然近年有些說法,如果純粹是供應減少,尤其是資源緊絀的經濟體。有些都不會當作良性通脹,但要以視乎情況而定,譬如是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是一個嚴重的重要資源短缺,這情況是有問題的。好像早前曾經封城的情況,都是有問題的。但一般來說,供求不時都會出現脹縮現象,所以價格會出現對應的變化,不能夠當作惡性通脹。

或者一般來說,就算是供應或需求推動的通脹,通脹幅度都不會太大的。不太大的意思是幾個百分點以內,通常是5個百分點之內。如果是新興市場的話,會是5至10個百分點以內。這個通脹幅度是可以的,是可接受的。另一通脹源頭就是印刷鈔票,你可以想像,如果某個地方的中央銀行,突然間瘋狂地印出多一倍鈔票。全世界的人民都擁有多一倍財產,所有東西都會貴出一倍,這是一個很合理的推測,突然間人人都多了一倍錢,所有物價都會對應地上升一倍。這種上升100個百分點的通脹,不是一種正常的通脹,是中央銀行自己的政策所導致的。没有改變實質供求,是由貨幣政策衍生出來的。如果有貨幣政策手段,持續地令到通脹不尋常地上升,而且政策可能不會是一次性的,今天突然印多一倍鈔票,難保明天印多十倍或二十倍,又或者後日印多一百倍,大家會產生這種預期。當產生這種預期後,就算是政府不想再印發鈔票,通脹都會自然地出現。

自然地出現一種失控的通脹預期情況,在1970年代出現過這種情況,所以當通脹預期失控時,一般來講就是惡性通脹。可以說史上一些超級通脹,或多或少都帶有這情況。通脹預期失控絶大部分的原因是政府所致,因她們胡亂地印發鈔票。印發鈔票的原因或背景,第一個原因是發生戰爭。戰爭來說的話,如果翻查第一次或二次世界大戰,甚至是在十九世紀的戰爭,政府很多時都是發行債券,不是直接印發鈔票。但另一個更普遍的原因就是,通常是發行債券在先,之後未必一定會出現戰爭,長期而且持續的發債,發債數目越來越多。

政府的收入不能支付債務,當中的原因可以是經濟不景,所以政府開支高於收入,所謂的財政赤字。財政赤字與整個國家赤字,即經常帳赤字是掛勾的。所以很多時會見到有通脹失控的地方,都有財政紀律問題,會同時間見到兩方面的赤字,就是政府財政赤字。因為政府財政赤字是與經濟掛勾的,經濟好時便有收入,經濟差時收入便減少,甚至支出會増加。財政赤字是與經常帳赤字,或都是貿易赤字掛勾,一般統稱為雙赤。有雙赤的地方會傾向這些問題,剛才所說的例子,或者翻查歷史許多例子都出現於有雙赤的地方。這些是甚麼地方呢? 通常都是出現於南半球,南美洲、非洲等。經濟本身已經差勁在先,不是一年或兩年的經濟不景,是長久的經濟疲弱。政府亦没有計劃,没有作出制衡措施而且為所欲為,經濟不景加上没有計劃的時候,長線而言就是一個問題。通縮現象在近十至二十年比較普遍的,即是現時的年代,都是在近幾十年才出現。除此之外,就是債務的通縮和科技通縮效應。

債務通縮用新資金來支付舊債務,用新印出來的鈔票來償還歷史債務,即剛印的鈔票來支付上一期或再上一期的債務,一路從舊債開始償還。這便不會出現通脹壓力,甚至有機會出現通縮。第二,科技令到生產成本變得便宜和快捷,即是可以用低成本和快速的方法生產,供應自然地變得快。供應增加後,都是一個正常供求變化而產生的通脹。供應增加時,令到供應曲線向右移,推低價格或出現通縮壓力,這是一個良性現象。但是,科技會隨著時日過去會變得日新月異。但科技所帶來的通縮效應也不是年年有,要到某些科技成熟、可以應用才行比如說你發現或發明了一個科學理論,直至變成一個技術,即成為科技,當中涉及到一堆技術或工程人員。現在有很多科技也有突破,但科技是要應用的,便要有一堆科技相關的企業去把其普及化及推銷到一個應用層面。

當要把科技普及化的時候,是需要學歷、技術和科技,還需要大量地生產及應用。尤其是牽涉到人命的話,更要達到政府所提出的門檻及經過測試,到最後能應用到。然後再大規模便宜地生產,才能夠產生到通縮的壓力,這是需要一段時間的。由發明,直到那發明能帶來通縮的壓力,並不是短時間能做到,例如無人駕駛,是應該可以節省很多人力的。理論上,當全世界或香港有很多汽車也不需要駕駛員時,你想想在那裡能節省多少人,那裡一定是有很大的通縮壓力。那為何應用不了呢? 都提出了那麼多年,無人駕駛這技術也不是新的,已有10多20年了,但現在還是不能應用。

因為美國等地還在測試中,所帶來的通縮壓力,可能要攤分很多年才能攤分它。至於債務,是要視乎人口的老化程度,人的壽命越來越長、老化或出生率低。令到債務負擔加重,人們可能會增加儲蓄,令到債務增加,但這也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所以剛才說的科技及債務通縮,是近幾十年的現象,但它為通縮所帶來的增減程度實際上很少。相對貨幣政策或經濟周期所帶來的影響,也是差很遠的。就著貨幣政策,很簡單地看,就像去年不停地印鈔,今年已全部反映在通脹上,升高至數個百分比。如果只是科技或債務等,需要很多年才可能帶來1至2個百分比或以內的壓力,那個壓力真的是十分小了。要處理通脹,便要弄清通脹的源頭。

源頭就是剛剛所說的兩個因素,第一是本來供求的變化,由價格與供求去決定,第二就是貨幣政策中過剩的貨幣。如果是貨幣政策中過剩的貨幣,這問題便容易解決了,你把印刷貨幣的行為停止,然後收回資金便可以了。當你把已發行到市面的資金收回,那怎樣收回呢?你並不能拿著槍械強行去奪回。把貨幣收回的方法便是加息了,當利息高時,你會吸引到貨幣返回到央行體系,這是最正常的做法。如果你說供求那兩部份,便要視乎是供給還是需求了,有些不同。如果是需求那方面,一般來說書本上的知識說可以用利率去控制。

因為利率會改變你對今天與明天相對價格的看法,即今明天的價格便是利率。理論上改變利率,便會改變今天和明天相對價值的看法,你的需求會因而改變。即今天的需求和明天的需求相對來說會因而改變的,這是可行的。但如果以供應來說,就好像最近說某種資源短缺。當用盡了那種資源便是用盡了,即使你弄什麼貨幣政策也是沒用的。以及這些資源為什麼會用盡呢?如果它是因為一段封鎖時間、因為承載貨物的船傾斜了,那你把船弄回正軌,東西能運輸便有資源了,是不用怎麼解決的。所以你看到過去的那段時間也是如此,比如說疫情時的封鎖。在封鎖時,人們上不到班,很多事情便做不到了,但當恢復上班時,很多事情便可以繼續進行。有很多短缺其實不是想像那樣,實際上不需要太多剌激。很明顯去年那些央行瘋了,它們以為這次疫情全人類也會死掉,便弄了很瘋狂的做法出來。如果說這種做法要暫時穩定民心、企業,其實也是可以的,但只需要短時間去實行便足夠。

比如說去年,真的很驚慌的時候,即3、4、5月左右,其實5月過去後,油價也不再負數,也是回升。其實6、7月也開始看見東西慢慢地回恢正常,實在那時候並不用那麼大動作。在那時縮減,當然是早了。但比如說到去年年尾今年初,你已見到已經越來越穩定的時候,其實要早點考慮要縮減。因為你明知道貨幣政策解決不了那些供應缺口,還勉強執行,很多政策也多做了。多做了,比如說美國的失業率由14下降至6,而且下跌速度是很快,但其實6之後大約是5.9、5.8,也是慢了。這下降速度放緩已經告訴你,跟貨幣政策刺激出來的效果也是差不多的。你說再進一步刺激,要失業率下跌,就不要再發放失業救濟基金,要別人上班便不會下跌了。即開始要用其他手法去處理,而不是用貨幣政策去處理。所以加息與否,或者有沒有其他的配套,也要看實際情況。要針對通脹的源頭是如何形成的,原因是什麼。那當然是當局者迷,即發生事件那一刻也是不容易判斷事件的性質。但這一次是容易判斷的,因為這一次分明是因疫情而做成的封鎖,是一個供求短缺(Supply Short),是很清楚的,這次很容易看清。所以這次要做的判斷並不會太難,如果真的要收回貨幣,理論上應該很快可以收回,只差上政治的意志不太足夠。我已把通脹說完了,所以今次的通脹和下一次以及很多次後的通脹,其實也是一樣的,並沒有分別。即是每一天、每一年將會發生甚麼事,我不能預測到。但是,如果你能把事請的本質說出來的話,其實大概也能猜到。

現在很明顯地是過剩的事作怪,接下來會否有一些局部式的戰爭或鬥爭而消滅了一些通脹,這也是有可能的。那我們向前看,其實現在的環境並不是那麼好,比如說會不會有一些毀滅性的事件發生或者有事件出現令大家對前景的看法有所改變,使需求降低。可能這要小心一點,當然另一邊有可能是環球也沒辦法一體化合作,那科技所帶來的通縮效應會否回頭呢,即會否有多些通脹呢。各自為政,各有各回到一條龍的生產線,東西成本一定會上漲而令到通脹上升。那肯定是會有通脹及通縮兩邊的因素存在。以綜合因素來看,我想並不是十分悲觀的,但通脹你說要返回很低的水平或者是0、1、2左右的水平,可能會比較困難。以中期來看也是這樣說,也可能會維持在3-5% 附近。

那當在3-5% 一段時間的話,央行也沒有辦法把利息持續維持在0的周邊水平,怎樣也要增加上去。這也會對經濟及通脹有壓抑的作用。現在以初步判斷來看,剛才也聽我說到通脹也是有些利好利淡的因素,但綜合起來可能在短期來說會往上升一下,再長期來看就不知道會否有什麼形式的戰爭,或者有些需求的減少,或者加息放緩,令到通脹可能有下降的壓力,所以也是相信在5% 以下的機會比較大。

通脹的話,理論上對有錢的人影響最大。你想想如果你沒有錢的話,你不會受到通脹的影響的,如果你沒有錢的話,通脹就與你無關。如果你的錢只夠你起居飲食,你沒有什麼儲蓄,你有的都是物資,是跟通脹無關。金錢才與通脹有關,理論上這個問題與有錢人有關,但實際上現在市場上有方法容易錢滾錢的。所以有錢人也不會傻傻地等通脹來蠶蝕他們的財富,他們亦也可能透過不同的理財方法去為其財富增值。所以實際上有這些工具的時候,反而有錢的人的相對財富會更多,即相對來說會更有錢。窮人相對來說更窮,其實是市場作怪。你要知道主要並不是錢的問題,如果那些有錢人只是拿著錢財,是沒有辦法抗通脹的。你想想你拿著一億數千萬,你如何抗通脹呢。或者說你有一億數千萬,你也可以用全部資金去買樓。如果你有很多個億的時候,你買不到那麼多的東西。它一定是透過產品去幫其財富升值,主要是那些產品令到貧富懸殊產生,而不是貨幣本身。

此網頁內載有及/或提供之資料為有關講者的意見,僅供一般資料及參考之用,並不代表Z.com Forex觀點。內容亦無意作為,也不應被詮釋為專業意見、要約、招攬或投資建議。所呈列的過往表現資料並不表示將來亦會有類似的表現。投資者須基於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經驗、投資目標及特定需要而作出投資決定;在有需要的情況下,應於作出任何投資前諮詢獨立專業顧問。
Z.com Forex並未就此網頁所載任何資料、預測及/或意見的公平性、準確性、時限性、完整性或正確性,以及任何該等講者預測及/或意見所依據的基準作出任何明文或暗示的保證、陳述、擔保或承諾,亦不會就使用及/或依賴此網頁內之資料而負責或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