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時匯率 存取資金 開設帳戶 模擬交易 聯絡我們

通脹vs滯漲,債市醞釀完美風暴 | 羅家聰

講者嘉賓: 羅家聰 (香港經濟學家、著名財經專欄作家)

好多金融界重量級人物跳出來警告「滯漲要來啦」
究竟滯漲 Stagflation和通脹 Inflation有何分別,需要擔心嗎?而各國加息步伐不一,對貨幣構成甚麼影響,各央行又是否做對了應對通脹的措施呢?
本片將帶來KC 羅家聰的最新見解。


影片內容:
◆甚麼是滯漲?
◇現在市況與滯漲相似嗎? 4:50
◆現階段經濟狀況? 08:43
◇應否看好黃金或商品貨幣等等? 15:05
◆你認為聯儲局未來有甚麼動作 17:43
◇歐元是否更具潛力 24:17
◆現況下外匯投資者需留意甚麼? 25:50


虛擬資金,實況匯率,完全免費。 只需1分鐘就可完成登記。

影片內容:

甚麼是滯漲?

其實我也不太知道什麼是滯漲,因為書本上是有提及這些字眼但是又沒有很明確地定義什麼是滯漲,任何事情應該是有個很清楚的定義,就像衰退就是連續兩季的GDP收縮,這麼清楚的定義,最多你說有不清楚之處是按季比還是按年比?,譬如你說Hyperinflation的定義應該是超過某個百分比,到底滯漲是通脹通到多高以及經濟是以什麼去量度,停滯到什麼程度,我是沒有見過一個很統一的定義,當然你看某些書或瀏覽某個網頁可能有某些說法,但這是否一個公認的定義?,好像還沒有見到一個公認的定義,所以第一句我回答你,我是不太知道這個定義是什麼,但普遍來說,我們可以用一個案例,讓你感受到什麼是滯漲,就是在70年代,準確點來說就是60年代後期到80年代初,約15年的時間,這15年的時間就是,有很高的通脹,哪什麼叫很高的通脹?,這又不是超級通脹,超級通脹就是失控了,即10的多少次方的通脹,那又不是的,即是在美國或者先進體系就是雙位數的通脹,低雙位數字也不是很高雙位數的通脹,即接近10那邊並不是99那邊的,但對他們來說通脹程度也是很厲害的,但也不是整個時期也是高通脹的,是有兩次石油危機,分別是73、74年以及79、80年左右,有兩個時間點就是通脹比較高,中間有些時間通脹也是有跌過一陣子的,那跌回來也不是十分高,所以那個通脹其實是趨升,這個趨勢是趨升中,但是你是否說年年、月月也是那麼高?也不是的,你說停滯,在70年代是有停滯、衰退的,196幾年至80年代初是有衰退的,沒有記錯是兩三次左右,但衰退的日子並不是特別多,我記得好清楚在60年末至70年初也還沒有衰退,好像73、74左右也好像有,然後75-80年偶爾也有,即間歇性地2、3、4次,但也不是很長的時間,即大概是數個月至一年,失業率是上升的,最初也不是很高的,也是想找些自然率高點那些,例同4、5、6那些,去到最後真是要加息加到20厘,失業率才上升到十幾左右的水平,沒有記錯的話是11%,你們可以看到整件事,如果是描述圖畫給你看,,這就是日子是比較長,但當中就不涉及一些十分震盪性的現象,不是說好像香港73年股災或者大蕭條那種,整個年代股市的表現就是secular bear延綿不斷的熊市,secular bear在美股來說,通常有些十幾二十年一轉的情況,一轉的意思就是,到十幾二十年為一個長期的上升,好像現在那樣看回頭已上升了10倍,即是不久前即10年前已經上升了10倍,已經很厲害了,即一年上升一倍,那你看美股也是一年上升一倍,但有些時期就十幾年也都不動,也是那些水平,那十幾年是那樣吧,那個美股的高低位無論用道指或標指計算也是高低是2比1那樣,道指就是570至1070,約2比1,十幾年也是那樣,滯漲期應該是有這些特性。

現在市況與滯漲相似嗎?

其實又不是很像,因為我一直也寫文章,在你們這裡也寫過,我也說是沒有滯漲,現在你看到那個情況就是實體經濟是十分強勁,如果你看GDP增長就當然上上落落吧,當年GDP增長水平即使滯漲也好也是高過現在,那個時候的人口增長在戰後20-30年左右,是相對高速的,產業是一直升級,但去到現在這個年代,雖然這個是產業升級,不過是另一種升級,是服務升級而不是製造升級,其二人口已經開始老化,戰後嬰兒潮那些退休等也說了很多年,所以現在的增長水平就沒有可能像當年那,當年那麼高也叫滯漲,如果你放在現在來看,那是不是也是滯漲,也是那麼低增長,但你又不可以這樣說,如果這樣說的話,即是之前那十年二十年前也是滯漲吧,就不是增長趨低便叫作滯漲,Stagnation 便是叫作停滯,你不可以說趨低了便叫停滯,是不能那樣說的,你要扣除人口因素,這好明顯解釋到,如週期來說那時的滯脹,比如第一次石油危機令通漲上升,我也有拼圖說過通漲是與1973、1974年很像,現在與當時也好像,但當時的失業率是一直上升中,像5、6、7、8、9般升上去的,但現在並不是,現在的失業率在下跌中,跌至3點多,最新即使沒有再下跌,也沒有再上升,3點多其實相當低,在很多年也沒有見過的低失業率情況,這個情況還不是限於美國,你看英國、歐元區等,大家也是差不多,大家也是那樣,如果在那麼強勁的就業市場,你也請不到人,即使用很高工資去騁人,也聘不到人,那這個並不是當年滯漲的情況來的,如果去到那樣加息接著便會衰退,並會因為衰退而把通脹拉下來,那到時又不是滯漲了,到時候失業率上升,但通脹也下跌回來,所以你要注意的就是,首先週期上這兩者未必是相同方向,第二就是說是否現在進入一個長期的情況,就是說通脹是長期趨升的,即所謂好像當年一九六幾年至一九八幾年,十多年的趨升,同時失業率也是趨升的,但週期上不一定是同時間上升,週期上可能是有個是上升有個是下跌,但趨勢上也是上升的,那你現在通脹應該是趨勢性上升,但是失業率是否趨勢性上升,現在也是未知之數,即是現在他們是打倒、懷疑、猜測那個失業率是會趨勢性上升,如果失業率是趨勢性上升,那便是了,但現在是未能夠確定這件事情,所以截至現在,失業率還是三點多,你可以說是未能夠確認此事是真的發生了。

現階段經濟狀況?

其實在學理上的背景這就是有些相似的,滯漲的原因是因為供應的曲線向左移動,即Supply curve shifts left,這樣才會令到Quantity 下跌Price上升,即量減價升,量減是停滯,價格上升是上漲,要那樣才能呈現到這個現象,那個供應曲線向左移的原因就是當時的石油危機,就是一個瓶頸,但是現在就不是吧,現在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即是物流的阻滯,最新你可以說能源那邊也可能有這樣的情況,因為打仗,其實該場仗就應該不會再對那個油價或氣價有很大的影響,現在大家可以見到那些影響已經收縮了,除非再打另一場仗,但這個未打前就先不要假設這一件事,起碼俄、烏戰事,大家已回到不理會的狀態,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其實也在減退中,即除了這裡以外全世界也沒有哪些地方會封鎖Lockdown,當每個國家城市也通行,也是正常的時候,你很難再爭論說供應曲線會向左移,反過來看應該會向右移動,所以那個供應的衝擊背景是與那時候是有點相似,但就不是太一樣,因為當時的供應沖擊是比較持久,石油危機是持續了一段相當的時間,現在雖然同樣地是供應沖擊,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好像很快速在1、2年的時間,其實大約是1年的時間,我記得去年9月時的情況是很混亂,但在9、10月後東西已漸漸暢順,其實到現在已經有大半年的時間也開通回來,其實真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所帶來的阻礙是由前年3月至到去年9月,所說的是大約1年半的時間,這個是相對短的,以及七幾年的時候,油價的供應短缺,以及油價上升到很厲害,那陣子油價是三元多上升到雙位數,即是很多倍地上升,但本來油價不應是很多倍地上升的,不應由負40算起,但在爆發疫症前,即2019年前,油價,我記得也有三、五七十元那些位置,就當做是有一倍、兩倍升幅,但不應很多倍地上升,當時真是很多倍地上升,而現在並不是那種情況,以及當時是一個製造業的年代,製造業是真的需要用油、用很多機器的,到現在,人口已經老化了以及全球物資過剩,這也說了很多年,即不是在說大量製造,你可以看到國內的工廠也慢慢地撤出,你便會知道那個製造的模式並不是去到70年代那麼厲害,對能源的需求也不是說超級大,那個停滯的供應面的因素其實就不是很大,反而需求面是厲害的,需求面就是大家也是貨幣政策,70年代即是那個金本位制倒台,不掛鉤黃金,美國貨幣供應開始大增,而現在一樣,美國開始量化寬鬆,背景其實也很像,不過這次是比較激進,無限的量化寬鬆,你可以看到貨幣基礎是高速地增長,有些時間是很高速,而息口是零了,這跟70年代是完全不同的,70年代時的利率並不是這樣的,當然在那個時候的增長是比較高,那時的通脹比現在是高些,即使你說當時的利息加幅是3、4、5厘起,當時也很快加到六、七、八、九、十倍,是那樣上升的,那你現在跟那個時候比,是十比零,這是完全不合比例,所以現在供應的衝擊,驟眼看是沒有那時嚴重,而需求的刺激驟眼來看是比當時嚴重,那你可以估計到現在就是,Supply Curve 供應曲線向左移了不是很多,但Demand Curve 需求曲線向右移了很多,那帶來的結果就是實體經濟的量Quantity 數量並不是向左,即並不是跌的,反而是升的,因為Supply Curve 向左移了不是很多,但Demand Curve 向右移了很多,那Quantity數量是向右移動,反而數量是上升,那當然你這樣刺激價格也是上升的,因為無論Supply Curve 向左,還是Demand Curve 向右也是會推高價格,價格也是會向上升的,所以通脹是跟當時相若,但當時70年代的Supply Curve 相對地向左移動得多,那個供應,即貨幣推升的刺激是相對現在少,所以當時的量是比現在差,所以當時有滯脹Stagflation,而現在是more inflation than stagflation,現在是未能說出是Stagflation,即是那麼強勁的就業,以及很多數據也是很強勁,我們不要只是說就業,即使生產的角度,你看PMI,PMI是GDP的替代指標,即使歐美的PMI也是55以上,歐美的採購經理指數都在55以上,在55至60的區間上落,其實數值都是強勁。

應否看好黃金或商品貨幣等等?

以前就是處於長期上落格局,但是可見現時股市不太像會長期上落,往後看的話,好像近年的2018年至2019年間到現在,走勢都有一倍的波幅,如果不計港股,我們在這裡不會說這話題,可以討論外圍,說甚麼國家都好,隨便看任何一處股市都是有著強勁的升幅,單用股市來說都可以告訴我們,現在不是處於一個很滯脹的格局,還是處於需求面較為主導的格局,如果還是需求面較主導的話,而不是供應面主導,其實不會太過利好商品,商品會升是因為市場大勢所致,通脹上升如引致任何商品價格上升,甚至是廁紙價格都會上升,如果問商品會否像是70、80年代那種升幅,當時是幾倍或很多倍的升幅,我想這情況未必會發生,用黄金價格便可知道,當時金價是很厲害的,現時金價就相對不行了,不單止是黄金,油都是這樣子,當時油價是上升了很多倍的,現在油價升幅不是那種很多倍的上升,升幅都全部都慢下來,或者說一些前瞻性的商品,例如銅或其它貴金屬,說的是關於將來用作環保的商品,或一些用作電動化的商品,預期它們都會帶著很強勁的需求,可見這些商品都未出現很強的升浪,如果升浪出現的話,會否升很多倍呢? ,我會稍為對此作出保留的態度,一定會出現升勢的,但會否升得好像70年代那樣呢?,不要估計有這樣的比例,如果從一個配置的角度來說,商品會有一定佔比,但並不是一個百分百比例,都不是一個壓倒性比例,反而可能有部份佔比落在一些傳統升值資產上,例如是股票等,雖然現在未必是股票升值的時候,當出現一些低位時,如果你到時發現買錯了商品,股票又買錯了,可能兩者在同時間地都出現低位,沽壓十分沉重,沽壓令股票和商品價格都處於低位,或者過一段時間後會發現股票的表現都未必太差,或者可能會跑贏商品價格。

你認為聯儲局未來有甚麼動作

明顯聯儲局的動作都是要加息,和要盡快用另一加息以外的渠道去收水,就是縮表都可以達致收水效果的,因為它可以將債券重新推出至市場,聯儲局把債券推至市場,聯儲局債券推至市場要把貨幣量缩緊,它最主要目的是收回錢,原因是在市場的貨幣量太多,收回錢的方法不外乎這兩種方法,但現時聯儲局要出手的動機不是太夠,動機不是太夠的原因是他們經常打賭通脹很快會見頂,但我相信他們當中作出了一些錯誤判斷,甚至是來自於一些著名經濟學家如,Paul Krugman和George Akerlof,他們都將今次通脹歸咎於新型冠狀病毒所引致的物流問題,但是越來越不像是這原因,可見到新型冠狀病毒和物流情況都開始好轉或舒解,但都不見得通脹下跌跡象,他們都假設聯儲局和中央銀行的政策是不會錯的,他們會常常認為自己的政策是完全正確的,他們的政策永遠是正確,正確的政策只會推升實質經濟,不會推高物價的,但現在事實上並不如此,當想提升勞工市場時,直到勞工市場過熱,現在的失業率明顯的低過其自然數字,自然失業率的話,他們都表明會是4至6個百分比,約百分之4是保守估計,亦有可能是接近百分之6,現在的失業率是約百分之3,這一定是就業過熱,就業過熱會帶動到工資增長加快,這些通脹是很堅實的,當耶倫時任聯儲局主席時都提出過,這說法是她自己說出來的,所以有這樣堅實通脹,還有一個數據是信貸方面,可見到美國的信貸數字加快得很明顯,如果有貨幣在市場上流動,貨幣量建基於M2貨幣供應,連帶信貨都好明顯加快增長時,就不可以說是由需求面帶動通脹不存在,而且這帶動不是少,從一些蛛絲馬跡,就算不用經濟模型分析都估計得到,所以他們的說法是誤導的,不知道他們是否真的不知道這說法誤導,或者他們內裡是知道的,如果他們知道但又不願意去收水的話,或用現有速度去收水的話,是不能真正壓抑到通脹的,所以有個情況好可能會發生是,今年後期要加快收水速度,這都符合像以前通脹失控時,中央銀行事後胡亂行動的現象,最初他們低估了通脹加快程度,通脹總會有週期的,不會無止境地上升,我可以肯定通脹不會持續地兩年至六年不斷上升,總會有爆煲的一日,物價也是這道理,與股價和樓價一樣,升到瘋狂情況都一定會爆煲,都會從高位下跌,但是未必會這麼快出現,和可能會升到相當高的地步,說不定是一個升到你不能相信的地步,我見到現在他們無視這件事,如歐洲和日本中央銀行都不作出任何行動,見到通脹正在止升都坐視不理,每一間中央銀行現時都是這樣,英國中央銀行又是這樣,見到通脹數字達百分之9都没有反應,如果每一間中央銀行都没有反應的話,過多一段時間他會來不切作反應,到時要作出胡亂行動,不知所措時,甚麼事情都做得出,不論每一次加息3/4 厘,可能是1厘或1厘以上都做得出,去到這種程度時. 之後又會重複70年代時發生的事,現在有一種迷信,我不知道他們基於甚麼理據,是怎樣設定他們的經濟分析模型,是一個甚麼沖擊設定,或是一個供應沖擊,但我覺得不是一個需求沖擊設定,我不知道為甚麼他們會有這樣的假設,但這假設是十分危險,現在這假設錯的機會很大,之後大家可能需要瘋狂地追回要加的息,要瘋狂地追的時候,其實如果純粹論純粹的話,美國未必很有優勢,因為美國現在都預計會追加息,但是始終預計追的力度不夠,但有許多國家都未預計自己要追加息,歐元區的通脹和美國都相差不大,即是一樣水平,但是美國都正在預計會追加息,但歐元區國家都未開始行動,還說要等7月,現在距離7月還有很多日子,日本中央銀行又是這樣子,坐視不理没有作出行動,每個國家都是這樣,之前英倫銀行開始加息突然間收回決定,變回1/4厘,再這樣的話,大家之後要追加息的程度可能不相伯仲,如果純粹因為息差,在匯價上的壓力不會太大,但是用高速去追回要加的息,之後債券市場會爆煲得很厲害,債市爆煲得很厲害時,一拆倉就會夾美金升,因為很多債券是美債,是避險債來的,而且之前炒起的資產都是美元計價,美元在先前一、兩年是零利息的,所以可以見到今次拆倉其實不是拆日圓資產,因為過去兩年已做的融資炒賣或投資,其實可能是借美金,並不是借日圓的 ,所以現在倒頭來拆倉時,尤其是會拆美股倉,因為美股先前升得多,所以市盈率高,當翻轉頭拆倉時,會令美金上升,並不會令日圓上升的,所以從這一角度來分析,美金會強勢一段日子。

歐元是否更具潛力

現在瘋狂地加息都是追回美國,因為歐元現在只加1/4厘,美國現時已加半厘息,到大家都瘋狂加息時,到歐元追到加半厘息時,美國又會上調至3/4厘,歐元可能都會加得較美金慢,即是當每議一次息歐元都會相差美國一格,這差距會可能令美金還處於一個較強的狀態,毫無疑問歐洲的通脹壓力不像美國那麼高,歐洲純粹是戰爭因素推高了食品和能源價格,歐洲的核心通脹是較美國低,所以歐洲本著自己通脹低,加息速度可以比較慢,但始終都要追回加息速度,怎樣加快都好,美國都會在領先的位置,除非歐洲一口氣便加至半厘或3/4厘,但現在又好像不太似是這樣,好來會比較困難,我估計歐洲的經濟不像美國那般強,歐洲一路加息,會一路害怕真的令到滯脹會發生,歐洲本身的經濟增長不是太高,一改變息口可能會令到經濟衰退,而且要兼顧的東西會比較多,歐債危機發生在不是太久,會害怕又發生多一次,或者擔心會否再有戰爭發生,歐洲有很多東西要兼顧,局面會相對混亂很多。

現況下外匯投資者需留意甚麼?

可見到上一次滯脹都不會特別利好或利淡美金,從60年代到80年代,美國不斷加息,雖然其他地方都加息,但當時美匯指數都是周期性地上落,匯價未去到一個單邊走勢格局,始終今次不是和當時一模一樣,今次只是通脹方面似上一次,但是實體經濟表現就不太似那一次,貨幣政策和中央銀行的反應都不像,當時中央銀行是怎樣的滯後和較通脹數字後,都沒好像現在慢得那麼離譜,之前都可說是貼著通脹來加息,如果翻查1973年和1974年的息口,實際上息口是加得比通脹快,當時有一個實質正利率,通脹率是百分之3至7上升,利率是比通脹率稍高,不是低一點而是高一點的,利率和通脹平衡地上升,但現在不是這樣,人們都只看著通脹上升但又不作出行動,整體反應不同,出來的結局或者會有很大分別,其中一個分別來自利率要特然間要追上通脹,這會一下子影響到實體經濟至不堪入目,我覺得如果讓通脹自由地上升,讓它升到自然地下跌,但最終不是理想的約百分之10通脹,雖然預測分析得出這數字,但分析模型是基於先前的做法,現在的政策都跟之前不同,和經濟都不是太差,如經濟是很差的話,失業率是正在上升,但又會令到通脹壓力減少,不會升得那麼高,但現在不是這樣,現時是經濟過熱,經濟過熱還會較容易推高通脹,所以現在通脹前景一點也不樂觀,這會出事的,會令到債市爆大煲的,很多債市出事的時候會令到貨幣體系有問題,不是只是說笑,美國債劵應該没有問題,但並不代表其他地方没問題,可能重複一次亞洲金融風暴,但會是一個全球化的風暴,現在不只是局限於亞洲之內,任何地方都正發生相似的問題,我們剛才所討論的亞洲金融風暴是因美金強勢,但又償還不到美金債劵,這同一問題不限於亞洲出現,到處都有這問題的時候,很多貨幣體系可能會有問題,如果只是用加息、衰退因素來預測,是會出現一個大家預知的結局,但是如很多貨幣體系同時間有問題,不只是說一些很新興的市場,這會是一個我都從來沒見過的格局,為何會有人預測將是一個完美風暴呢? 或多或少是按這原則來推論出來的

此網頁內載有及/或提供之資料為有關講者的意見,僅供一般資料及參考之用,並不代表Z.com Forex觀點。內容亦無意作為,也不應被詮釋為專業意見、要約、招攬或投資建議。所呈列的過往表現資料並不表示將來亦會有類似的表現。投資者須基於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經驗、投資目標及特定需要而作出投資決定;在有需要的情況下,應於作出任何投資前諮詢獨立專業顧問。
Z.com Forex並未就此網頁所載任何資料、預測及/或意見的公平性、準確性、時限性、完整性或正確性,以及任何該等講者預測及/或意見所依據的基準作出任何明文或暗示的保證、陳述、擔保或承諾,亦不會就使用及/或依賴此網頁內之資料而負責或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