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時匯率 存取資金 開設帳戶 模擬交易 聯絡我們

錢的本質,現金只會一直貶值? | 羅家聰

講者嘉賓: 羅家聰 (香港經濟學家、著名財經專欄作家)

「甚麼是錢?」大家口袋裡的鈔票,價值其實由誰來決定?近10年來,各地政府大把大把印發鈔票,如何知道貨幣有沒有過度發行,令自己手上的鈔票變得不值錢呢?
今日KC用經濟學的角度,帶大家進一步認識一下錢、鈔票、現金的本質。


影片內容:
◆錢的本質?
◇決定貨幣發行數量的因素04:55
◆政府過度發行貨幣最終由全民負擔?07:32
◇如何知道錢有沒有貶值? 10:31
◆貨幣供應量M0, M1, M2是甚麼? 12:22
◇承上,如何應用分析這些數據?15:04
◆現金只會一直貶值? 17:06
◇即使現金長期貶值仍然是最安全資產嗎?
20:46
◆貨幣價值取決於國家實力? 17:06
◇外匯交易取決於甚麼因素?
25:35


開戶簡單快捷, 填妥表格只需5分鐘。

影片內容:

錢的本質?

錢這個東西,在很久以前就會拿一些有價、稀有的東西去製造錢。若你拿的東西是很容易找到或製造的,那人人也可以自己去製造錢出來,那錢就不值錢了。第一件事,錢需要有稀有性。當稀有性存在的時候,除非那東西沒有用途,不然就有金錢價值。如果有用的東西,最初可能存在金錢價值,當別人發現那東西有別的用途的時。它未必再是錢了,例如銀曾經用來製造錢,但大家越來越發現銀的工業用途也多。那銀有用途的時候便會去找一些沒那麼有用的東西去製造錢。而金在工業上相對沒那麼有用。而世界的發展可能會越找越多一些不太有用的東西去製造錢。但即使不太有用的東西也好,也是實物來的,實物沒有辦法跟隨經濟增長而增加。如果能一直增加,它便會沒有了稀有性。而沒有了稀有性,人們可以隨便尋找及製造,那便失去了錢的意義。所以當代的貨幣為了應付經濟需要,錢畢竟是經濟上的應用、交易上而衍生出來的。隨著經濟一直發展及擴大,貨幣的量便會跟隨增加。貨幣一直增加的時間又不能缺少其稀有性,所以當代的做法就是由政府去製造。理論上只有政府才能製造貨幣,當然你可以弄一張Counterfeit(偽造)的貨幣出來。但很可能被驗證到是假的,而政府可以製造一張真實的貨幣,那便是稀有性。那張由政府製造出來的貨幣之所以值錢,是因其稀有性。而那張貨幣到底是值多少錢是跟據政府所說的價值。即政府說它值多少錢便值多少錢了,這是一般政府發行鈔票的背後原意。除了少數的例外,例如香港,香港首先就是賺了大家公認的貨幣,例如美金、黃金等。然後當持有一定比例的美金或黃金,政府才會被動地發行相應銀碼的貨幣。發行的貨幣是基於政府在外面找到大家認可的東西回來,然後基於那些東西,可能是美金。那每一美金政府便印7.8港元出來,儲備是在這個機制下產生的。但大部份的地方也不是採取這個做法,當地政府製造一種貨幣出來。它說價值是多少便多少,是不需要儲備Back Up的。當然,沒有這個儲備的話,當地政府是可以隨意製造貨幣的。亦有些離譜的國家因此製造了超級通脹,造成貨幣大貶值,令錢變得不值錢。如果政府本身的財政等認受性不高的話,它便可能需要持有一些儲備。如香港便持有外匯儲備,而在很多新興市場也可能需要有些儲備。不足數的,可能只有一定的儲備比例。例如香港的外匯儲用M2、M3去計算也是四成多一點,也是不足夠的。雖然並不是太多的,但相對其他地方來說好一點,其他地方可能少很多。持有一點外匯儲備,讓人相信你說100元、1000元,就是值那麼多。如果一點外匯儲備也沒有的話,甚至是凈負債的話,便很難叫人相信你貨幣的價值了。所以貨幣是由政府說價值是多少便是多少,這也關乎信任的問題。當你相信的時候,貨幣便有價值,而你不相信的時候,貨幣便沒有價值了。

決定貨幣發行數量的因素

貨幣發行的數量是隨着經濟發展而去進行的。即有一條公式叫作Quantity Theory of Money貨幣數量論。MV=PT,左邊是MV,右邊是PT。即左邊是貨幣量x貨幣的流速,即類似物理的動量Momentum概念,即質量乘以速度。而右邊是價格x交易量。如果希望價格穩定,而貨幣流速並不是移動得特別快的話。那左邊的V(貨幣流速)與右邊的P(價格)在正常情況下。波動並不會很大,比較上是一個穩定的低增長。貨幣的增長應該對應交易的增長。即有相對的交易增長,便有相對的貨幣增長,這是比較合理。交易的增長大致上是實際GDP的增長,如果實際GDP增長有某個速度。例如3或5,那貨幣增長理論上也應有這個速度,但實際觀察到並不是如此。實際觀察到的貨幣增長快很多,因為有一部分貨幣製造出來的用途,並不是用作實體交易的。而是流入金融市場比較多,例如用作炒賣或儲蓄等。總之,貨幣流進了一個並不是實際上貨物或服務用的市場。如果實際貨物用的、服務用的,可能以現時常態速度來說,約5個百分比或以下。那多出來的貨幣應該是流去了金融方面的領域。另外的5個百分比或多一點是流進了金融領域。那當政府再印刷貨幣的速度再多或再快的話,可能會導致金融市場吸收不了。如果市場勉強吸收所有貨幣,便會造成經濟泡沫,令到所有資產的價格上升。當泡沫爆破時,貨幣流走,出現過剩,便要重新計算貨幣的價值。因為有太多的錢,那公式右邊的T(交易靚)便會吸收不來而導致P(價格)上升。即推高通脹上升,這便是現在所發生的情況。

政府過度發行貨幣最終由全民負擔?

如果交易或實際經濟出現危機或收縮,即使政府說救市。其實政府是企圖使用貨幣去刺激交易,即使用M(貨幣量)去刺激T(交易量)。但並不一定是可行的。有時市場有信心,願意相信政府就可行。大家有信心的時候,比如說人們本來並不是看得那麼淡的話。只是有一些不尋常的因素而令到當地經濟出現衰退或收縮。當人們恢復信心,即大家重新看好前景的話。那交易或實際的GDP是可以因為該貨幣政策而產生效果的。這便是貨幣政策實際的效果Real Effect。但並不是每次都有效的,當人們不認同政策是有用的話。例如中國,M0、M1、M2是快速增長的,但信貸是很慢的,同時經濟在收縮。貨幣的幣量一直增加,但貨幣又不流動,又不推高通脹、又不推高交易,那流動性陷阱便出現了。可能會出現了印刷了貨幣,而貨幣並不流動的情況,那貨幣只是存放在貨幣體系內而變成銀行結餘而不動。如貨幣派發到普通市民的手上,他們也可以不使用貨幣,把貨幣放在存款內不動。因為他們不看好明年、後年等經濟前景,所以他們便會一直存放貨幣而不動。當每個人都這樣做的時候,貨幣便會停滯而失去其意義。即使政府製造更多貨幣也不會刺激到實體經濟的,這是第一個可能性。第二個可能性就,貨幣是流動的,但並不是刺激到交易量,而是刺激了價格那邊。這個好難去控制,究竟那些貨幣是否推動了實體經濟?。實體經濟不動,是大家重新評估價格,像我剛才所說,Evaluate Price,即通脹Inflation。即大家覺得貨幣太多,但實體經濟不像能吸收那麼多貨幣,金融市場也不像能吸收那麼多貨幣。那剩餘的貨幣就好像我經常說的例子一樣,即你的財富在銀行的金額的小數位突然向右移動。即增加了10倍的價值,到明天所有東西的價格也會增加10倍,通脹會變成900個百分比。所以當新的貨幣產生的時候,到底那個貨幣是流轉或是不流轉。以及即使流轉,是流去實體經濟還是刺激貨幣價格那邊。

如何知道錢有沒有貶值?

這是央行或政府未能控制的事情及預先不能知道的。到底你所持有的100或10,000元也好,你能買到多少東西呢?。去年的今天、現在、或者明年的今天,到底變化是怎樣?你期望能買到多些或少些東西呢?。一般來說,如果經濟將會衰退,大家不會太看重通脹,即經濟可能會通縮。一般理論上是這樣說,而實際上很多時候,大部份的支出會去了買房等比較大的資產。那大的資產的價格其實主導性也是很強的。很簡單,比方說房價,去年和今年比,今年和明年比。當然你是可以有個想法,但並不一定對。你若掌握到這個想法,大致上你也能在通脹或通縮的預期下,你能更妥善去管理。但房價始終並不是一樣很流通的東西來的,資訊並不多。即使資訊充足也好,你能拿取價格或成交的數據也好,流通量也是低的。每一間房的獨特性也是很大的,並不像股票那樣。大家持有某間公司一手一樣的股票,頂多用較低價格較就能能把其拋售。房市並不是這樣的一回事,你也要考慮流通的問題。房市流通的問題會令到價格的可測性降低。那價格的可測性相對低的時候,所謂管理自己對通脹的預期並不容易。

貨幣供應量M0, M1, M2是甚麼?

M0並不是到處也有,一般來說,M0是接近貨幣基礎的概念。即央行直接製造出來的貨幣,即錢。有些叫Currency circulation (流通貨幣) ,有些叫作Vault Cash (庫存現金)。這些都是鈔票、或硬幣,或一些很即時性的錢的東西。這部份的比例並不是太多,而通常是有一堆儲備。以香港來説,銀行結餘大概都可能屬於這類,這些都是錢來的,但就未必以纸幣或硬幣形式流通。纸幣硬幣都會落入一般人手中,你打開銀包的錢就是屬於這類,但在你銀行戶口的都是以儲備形式存放。如果是M1的話,會包含多一點較即時性的存款,即是活期存款。如果是M2的話,通常會包括定期的錢,即是儲蓄或定期存款。在香港就不會分得那麼仔細,但在外國就有分開不同存款。有些是儲蓄一直存放都有息收,有些就存放一定時間會收得多點利息。資金再放長一點時間,會叫做存款證。存款證現在不是太流通,以前會多一點。如果是M3 的話,會包括多一點不是太流通的東西。一般來説,M3 和M2 的差別很細,就算以以香港來説,都只是相差一點點而已。M2 和M1 的差別就會差很多。一般來説就是M1 、M2 和M3 這三個數目。有些地方會出現M0,M0 其實會很接近MB ,即貨幣基礎。有些地方會出M4,譬如英國會有M4,但當她有M4時就未必有M1或M0。好多時大家對貨幣定義都不是太統一,但普遍主流都是M1、M2和M3這三種。M2 和M3 的數字就很接近,M3會多出一些很不流通的東西這樣子。不流通的東西通常都是一年期或以下,如果兩年期或以上的全部都不包括在貨幣市場內。

承上,如何應用分析這些數據?

一般人都不會太理這問題,如果真的很有興趣的話,可先理解我們認識的主流貨幣,或一些會影響通脹的貨幣。就如剛才所説的貨幣理論,左手邊的M其實指的是廣義貨幣。不是指中央銀行的較窄貨幣量,較窄的貨幣量只是指貨幣基礎。但是一般人所理解的錢,即是在銀行提款機所見到的儲備存款,這數目的存款是自己擁有的錢。這些錢就是廣義貨幣,每個人、企業和整個社會的貨幣總額就會是M2。這是一個較慣常的理解,但如果說的是較窄的貨幣基礎。要知道中央製造了多少錢出來,要視乎央行所謂寛鬆或收緊的動機有多強。這會是一個參考數字,但政府不一定會很公開地公布貨幣基礎,很多時要自己找出來。例如要上聯儲局網頁內找貨幣基礎,如你不熟悉找的話,這都會令你很吃力。香港都是這樣子,到金管局網頁都可找到這數字,如你不習慣性地找的話,都要費時間先找得到。很多這類不是太多人會看的數字,可能很多時都會被人忽視。甚至很多地方的貨幣基礎都不是太容易找得到,它的定義可能不同了,M0的定義會大到没有貨幣基礎。在這情況下,好像我們資歷較深的人才會知道,一般人未必一定要理解它。

現金只會一直貶值?

因為以長線來說,其實貨幣的平均增長速度或增速都會比實體方面快一點。但因金融市場一直長線發展,很多世紀以前未有金融市場出現。市場很落後和規模很細,之後慢慢越做越大,產品越做越多都是能吸收新資金的途徑。當大家發明了新產品,又製造了錢,同時製造錢和發明新產品。新產品能夠吸收新製造的錢,這就能令金融市場發展。但似乎貨幣的製造速度,在發明了新產品吸收之後,貨幣增長速度都是偏快的。所以即使是以供求方面來看通脹,應該不會有很強的壓力。因為有人口老化、科技發展能使生產成本降低。理應會是接近無通脹,不是通縮都會是無通脹。不過這純粹是從物質供求方面來說,如計貨幣在內,因為通脹只是一名義價,名義價是會有貨幣因素在內的。如計算是包含貨幣部份,貨幣增長速度快的話會把無通脹抵銷,甚至會產生出一些通脹出來。所以長年來說是會有一點通脹,近幾十年的少許通脹覺得是可接受的。即大半世紀以前,有主流的說法是最好把物價穩定,物價穩定是零通脹。因為物價不變通脹會是零,如果只是以數字計算,在一些經濟學模型上,最佳通脹率的計算結果都會是零。有經濟學模型衍生出來的結果都顯示,零通脹是一個最佳點。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大家都覺得有少許通脹心理效果會好一點。即是通脹太高的話,物價貴令到人們都不肯消費。如果只是出現少許通脹,物價慢慢上升,大家會偏向早一點消費,因為遲下子物價又會慢慢貴起來。提早消費的確是對刺激到實體經濟是有幫助的,即有一學派是這樣說的。這是近幾十年的主流講法,通脹太高又不是太好,出現少許通脹最好。正是所謂貨幣幻覺,即水漲船高,如整體物價會令工資上升和財富會膨脹。大家見到所有東西的正在上升的話,感覺會好一點。所以就隨便說出百分之二的通脹目標出來,為何是百分之二呢。這不是因為任何理論演變出來,結果不是一個透過經濟學模型計算出來,。即不是用一個模型設定出來,没有人解釋為何是百分之二最理想。在數學上最理想的是零通脹,但百分之二的通脹是大家隨便說出來,這通脹水平是大家互相感覺良好的數字。等於為何美元兌港元是7.8,不是8.8呢,這是没有原因可解釋得到的,是一種約定俗成。

即使現金長期貶值仍然是最安全資產嗎?

都不會的,如果你有大量現金在手才會有這問題出現。一般以學術的講法來說,錢不是用來儲備,錢是用作消費的。即是一世人賺的錢,目的都是要在世時全部花掉,理論和經濟學模型都是這樣說的。剩下來的都不是你所擁有的,你賺到一億錢消費了一千萬,剩下來的錢都是多餘的,賺這麼多錢幹什麼。最理想的是可以把錢花掉,全部花掉便没有這問題。你儲得太多錢才會有這問題出現,儲得太多錢又想保持其價值,這從總體資產值來看是不太現實的。人人都這樣想的話,資產值是没可能增值的,因為假設在整體經濟的錢會越出越多。預設四處會有通脹情況,毎個人都受影響,人人都受通脹所影響,結果錢必然會發生貶值。從這角度看,越儲得多其實是越傻。所以你如果不想面對通脹問題,當然可以買東西,最傳統的就是買樓,可以把整棟大厦買下來甚至買整塊地。把錢花掉是否能解決了通脹問題呢。這又不一定,因為買層樓只能解決問題幾十年,幾十年後會出現老化和要維修問題,又老又舊就要清拆。要清拆時會不太值錢,只不過是很多人未想過這問題。有很多東西,就算實物也好,錢可能放到下一代或再下一代都還有價值。但有很多實物根本不能存放到那麼長時間,有什麼實物能夠放到一世子。真的是很少數,如果考慮到其他東西,不再儲錢買資產。但資產都會折舊的,當折舊時一樣會輸給通脹。不止是錢有所謂縮水問題,連許多實物都一樣存在這問題。只不過是你没有想清楚,以為已買了層樓就能直至永遠,事實並非如此。誰人說的,没有人這樣說過。

貨幣價值取決於國家實力?

大致上都是,但是至此相對有實力的國家都是美國。而幾十年來美匯指數都是趨跌,不是趨升的。所以很難地直接比較,因為看的是整體國力,整體國力是一種較抽象的東西。好難想像有個國家國力差到至要亡國,其實是佔很少數。到現在地球有多少國家因國力消失了,其實是想不到或者很少。有没有一些國家版圖能擴張至半個地球,又不見得能夠做到,現在不像以前年代。各國之間國力相對穏定,匯價差別應相對地不會十分之大。不講很久之前的事,在一百年前英鎊兌5美元,現在只値1美元多,當然是有分別。因為當時英國有很多殖民地,現在就少了很多。但大致上前景穩定了後,匯價都只會在區間上落。上落的意思是如日圓兌美元最初是 360,到之後的200多、240、120、80等。到現在前景穩定了後都是在100左右上落,正負30或40也好,就算從圖表中見到的價格都是上落格局。當然如果是說十年的時間,不會給它200點子的上間區間吧。最少都要給它2000點子或幾千點的上下區間,其實從圖表中見不到有一單邊突破。但大部份國家都有協調,匯價都會相對地穩定,不會有明顯太單邊突破發展。尤其是該貨幣在國際上有相當的地位,突然之間單邊發展都會對市場會有很大震盪。就好像現在的情況一樣。

外匯交易取決於甚麼因素?

要視乎時間而定,如果是短期的就看圖表,不用多說的。但如果是較為中線的話,都離不開息差、通脹差距、經濟增長差距和失業率差距,不出這些因素。如果是很長時間的話,一種貨幣崛起或全球的佔比是十至二十多年的事,都是要依靠國力而定。以國力而言都是美國相對地強,這是没法子的,事實上即使很多人都看淡美元時,但美元都是在上升。

此網頁內載有及/或提供之資料為有關講者的意見,僅供一般資料及參考之用,並不代表Z.com Forex觀點。內容亦無意作為,也不應被詮釋為專業意見、要約、招攬或投資建議。所呈列的過往表現資料並不表示將來亦會有類似的表現。投資者須基於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經驗、投資目標及特定需要而作出投資決定;在有需要的情況下,應於作出任何投資前諮詢獨立專業顧問。
Z.com Forex並未就此網頁所載任何資料、預測及/或意見的公平性、準確性、時限性、完整性或正確性,以及任何該等講者預測及/或意見所依據的基準作出任何明文或暗示的保證、陳述、擔保或承諾,亦不會就使用及/或依賴此網頁內之資料而負責或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