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時匯率 存取資金 開設帳戶 模擬交易 聯絡我們

經濟佬看週期 | 羅家聰

講者嘉賓: 羅家聰 (香港經濟學家、著名財經專欄作家)

「分析員」並非「消息員」。羅家聰強調,長、中、短週期各有不同特質,經濟學講求數據分析,短期炒作則看消息,太短的週期,經濟學其實愛莫能助。 正確認識週期、經濟處於哪個階段,希望能更有把握在股、匯市做出投資決定。


影片內容:
◆經濟週期是否不斷向上?
◇為甚麼商業、信貸週期會比經濟週期波動? 01:30
◆經濟週期波動主要來自? 03:54
◇如何判斷處於那個經濟週期?05:48
◆緊縮政策經濟向下?寬鬆就代表向上? 10:14
◇股市、匯市週期12:26
◆影響外匯的因素
14:41
◇股市、匯市週期波動來自理性?17:19
◆如果應用週期作出投資決定?
19:24
◇預測外匯走勢的指標24:58


虛擬資金,實況匯率,完全免費。 只需1分鐘就可完成登記。

影片內容:

經濟週期是否不斷向上?

其實又不一定是這樣,是看你怎樣計算。你計GDP(本地生產總值)就是持續向上,你計GDP增長其實是持續向下的。你計人口數量是持續向上,但計人口增長是持續向下,看你如何計算。計Level(水平)和計Change(變化)是不同的。在經濟學上普遍都是計Change(變化)的,計Growth(增長)的,而不是計Level(水平)。所以計GDP計人口是沒有意思,計它的增長意義會大點。一般來說,我們說的週期直接應用的數據都是用增長會好一點。但嚴格來說,週期應該是用水平的,但它的水平會經趨勢調整。例如人口﹑GDP長期都是向上,長期向上一樣可以適應到趨勢,趨勢水平就是一個很圓滑的線性,等於那些250天移動平均線。如果你將股市指數減去250天移動平均線的話,減出來便會有些上落的現象,那些就是週期了。

為甚麼商業、信貸週期會比經濟週期波動?

商業週期就是經濟週期,在學術上稱為「Business cycle」。接近100年前學名稱為「Business cycle」,當時Business(商業)才是Economics(經濟)。有商業﹑有企業才有經濟,以它的供應面﹑生產面作為考慮點的角度去思考的。所以「Business cycle」就是現在的「Economics cycle」,是同一件事。信貸週期就是貨幣流轉時的週期,一般信貸是貨幣和實體之間的比例,你可以當作是貨幣流速或者借貸。如果直接的量度就是借貸增長,這個借貸增長首先要有貨幣增加的量,然後有需求﹑當錢被借出去,當下便會形成信貸週期。我看法是信貸增長其實是跟在經濟增長後方,是滯後的。而週期的長度都差不多,不是一個特別長,而另一個也不是特別短。通常如果經濟週期是上轉落的話,信貸週期也會相應地變化。除非衰退並不是由信貸所導致的,但通常都是的,十次衰退有九次都是的,通常是貨幣需求面作怪。很少衰退像3年前因為Lockdown﹑因為封城而令經濟活動停止,這個情況明顯是跟信貸無關的。但大多數都不是的,我想有少數例如戰爭,戰爭是一個因素,情況就類似Lockdown,所有的活動都停止了。這些是和信貸無關,但大部分其他都是有關的,所以信貸週期大致上都是經濟週期。

經濟週期波動主要來自?

經濟週期的波動是源於供過於求或求過於供。求過於供就是繁盛,即是由谷底上谷尖頂,谷底是「Trough」,尖頂是「Peak」。「Trough」to 「Peak」是向上的週期,Economic Boom(經濟繁榮)。初期的叫「Recovery」,是復甦,其後的部分叫繁盛,就像春夏秋冬一樣劃分,不需要分得那麼仔細的。總之由低位上谷頂這個就是向上的週期。由最頂回落這個叫衰退,這個叫「Recession」,由上而下的這個現象是供過於求的結果。那為什麼會有求過於供或供過於求呢?。這是因為需求是即時的,但供應是滯後的,就是這麼簡單。需求多與少是一剎那間的,需求可以突然間便沒有的,是隨時有隨時無的。但供應不一樣,你下訂單是要等的,同樣地你跟工廠下生產訂單也一樣有時差。源於任何人對未來的需求掌握不準確。如果任何人能完美知道明天或下年的需求,你的訂單量下得準確,就不會有供過於求和求過於供,就會恰到好處。恰到好處就不會有週期,但實際上是沒有那麼巧合的,所以便會形成供過於求或求過於供的上落週期,其實是很簡單。

如何判斷處於那個經濟週期?

所有能看到的數據都是供應的數據,並不是需求的數據,所有你所看到的GDP,生產出來能讓你數清﹑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供應的數據。已經製造出來了﹑生產出來了,這也是個容易點算的數據。任何生產商有多少產量已經記在帳簿內,統計部門調查時去問生產商很容易便可得知並用作計算,如今個月的產量,他一定知的。但需求便不一定知道,我現在需求甚麼我也未必完全知道。你沒辦法很清楚回答這個問題,要量化變成價值更難,所以需求一般來說是不知道。包括現在所有的市場,如油市都是這樣的,OPEC增產減產便容易看到,需求是很難知道。需求不是買的當下,落deal(合約)當下是transaction(交易),即是成交的那一下。成交的那一下不是真正的需求,真正的需求可以多點。例如我需求100桶油,你無法提供絡我,只提供80桶,但我實際的需求都是100桶的,只是你最多就只有80桶,所以賣80桶給我。這樣的話我求過於供是20桶,其實概念是這樣的。所以我實際需求是100桶,你是很難知道的,不跟你說你怎麼知道呢?。你作為統計部門沒理由問每個人的需求,不會做這種事情,不可能辦得到,所以需求一般來說是猜測。例如印多了鈔票﹑寬鬆了﹑息口變得便宜,我估計你的需求是多少,所以估計你的需求即是我估計你的消費。Consumption(消費)可以是function of interest rate(利率函數),即是intertemporal substitution(跨期替代),利率其實也是個價格。你的投資是function of 利率,為甚麼要這樣做呢?。因為你現在所說的經濟週期是由供過於求到求過於供,這個sequence(順序)是time series(時間序列)來的。是over the time (隨著時間推移)的一個現象,如果你只是說static(固定)一個time point(時間點)就沒有這個現象了,沒有週期。週期一定是define by time(按時間定義),over the time(隨著時間推移)有上有落。時間流動你才可以看到上或落,只有一個時間點不可能判斷得到。有時間流動的時候,時間流動的價格就變得有意義了,那個價格就是利率。所以如果一個relevant(相關的)的context(背景),例如是消費或投資的需求,應該是function of interest rate,即是利率。當然消費和投資可以是subfunction of很多其他的東西,但按我現在的邏輯,利率是最重要的,如果是討論週期的角度來說。當討論週期時利率是最重要,你可以infer(推斷)例如利率高與低,我便估計你的需求。利率高的時候需求減少,利率低的時候需求會增加,其實是估計的。當你估計的時候會有很多microeconomics微觀現象放在其中計算,例如需求﹑投資的functional form(函數形式)是怎樣的﹑和利率具體關係又是怎樣。有些functional form postulate(假定)很多類似的情況,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收益遞減法則)那些基本的經濟假設。增長時但會逐漸減慢,很多這些基本的人性假設需要考慮,有一個具體的functional form估計到投資﹑消費的需求是怎樣。與利率形式了怎樣的關係,配合以往的實証可以調整它們的關係。一直去調整它們的關係,開始便能掌握到那個關係是怎樣,需求便是這樣,但其實也是估計的,也可以是錯的。

緊縮政策經濟向下?寬鬆就代表向上?

你要知道這個大方向,經濟學也知道這個大方向,但問題是,你知道大方向不等於能解決問題。你要具體知道其中的關係,當中的機制,你才可以推算出利率要上升多少。你問一個很具體的問題,利率上升了多少﹑需求會減少多少,這是一個sensitivity(敏感度)的分析﹑elasticity(彈性) 的分析。上升了多少前設是你的functional form要正確的,但從來沒有人能說出正確的functional form是怎樣,你問我,我也不知道自己的functional form。這是經濟學家所說的,他說是這樣便是了,你說這樣是對的,但實際上不是這樣便是錯了。所以你這樣推算是一回事,大方向當然是這樣,息率上升需求便減,但問題是當你要回答一個很具體的問題。例如會減多少?甚麼時候會減?減多少是量的問題﹑一個空間的問題。甚麼時候減是時間的問題,不是立刻減的 。即使加息需求也不是立即減的,可以之後才減,那麼之後是甚麼時候?。那麼明天減多少?後天又減多少?這個問題便make sense(合理)了。這就是impulse response的影響,有了這個影響,之後每一期﹑下個月﹑後個月﹑大後個月,逐個月的影響是多少。中間涉及很多數學,究竟是怎樣呢?一般來說是各人有各自的估計,各自估計便難以得出有共識的答案。所以為甚麼這麼多人估計會衰退,有些人推測會衰退﹑有些則不會,有些人說會大衰退﹑有些則說是小衰退。有些人推斷下季衰退﹑有些人則推斷年尾才衰退,大家估算的方式不同,自然結果便大相逕庭。你說他們的估計是不是差很遠呢?也不算是的,粗略地就是今年會衰退,也不會是極端的衰退,但也不會是微不足道的衰退。你這樣回答的話就不用去仔細計算了,誰人都知道,所以看你要求的答案是甚麼。

股市、匯市週期

股市如果你計算它的變幅,其實跟GDP也吻合的。是有一些很固執的基金經理是不信這個現象,他不信是迷信,很多基金經理是很迷信,他迷信我不管。但如果你拿數據比對來看,變幅是一致的,那兩條線幾乎是重疊的,頂多能說股市是領先GDP一個季度,將股市變幅放在下一季來看是與GDP重疊的。有甚麼可能說他們沒有關係呢?。股市反映企業營利,將企業營利加起來便是整體經濟,股市跟經濟﹑增長走勢吻合是可預期﹑合理的。但匯市便不同,是一個國家跟另一個國家的相對價格,這是國與國之間相對的盛衰,這個相對的盛衰便要看相對的息率。其中一個息率便是利率評價的關係,相對的息率又要看兩國相對的通脹,相對的通脹又要看兩國相對的需求,相對的需求又要考慮雙方貧富差距程度。有一堆因素影響著匯市,一提及相對雙方貧富差距程度事情便很複雜了,有些國家先天便有錢,有些則是先天貧窮,甚麼叫先天就有錢?地下噴石油出來的那些就是先天有錢。先天有錢又不等如永遠有錢的。要維持有人口的流入,保持高生產力、好的科技,才能保持有錢。這些是後天的,不是先天的。有很多因素影響著有錢的程度,花錢的程度,以及相對的國力。有些國家有需求、有國力,但對應的利率,不一定是同樣的情況。經濟很好但不加息,可以嗎?美國就是個例子。所以,有一大堆因素在背後,匯市上落的玩法不一樣,週期就不一樣了。

影響外匯的因素

其實,假如你有看我在你們那裡寫的專欄的話。寫了那麼久,有些因素頗明顯是有相關性的。譬如說,匯價就是兩個國家貨幣的相對價格。傳統書本就指出,跟淨出口有關。偏偏你拿淨出口去分析,又沒有太大的關係。好簡單,剛剛也提過,因為貿易已今時不同往日。並非像以前那麼繁盛、蓬勃。現在好多在匯市裡剩下來的錢,都不是拿來做貿易的。不拿來做貿易,自然就會追求本身的回報,利率的相關度就變得高好多。相對的利率肯定是一個因素。因為這是直接在利率平價中反映的。主宰著利率的因素,在現今來說,通常就是通脹。所以,相對通脹的差距,又是另一個因素。要準確點,當然可以選擇核心通脹,因為整體通脹包含波動項目。除了通脹,因為通脹很大程度都是錢製造出來的。錢多些,經濟其實應該也好些。如果要進一步追溯,拿貨幣增長的速度差距來量度,這又是一個因素。貨幣M2的差距。M2是如何製造出來的?是印刷出來的。你再追問下去,拿貨幣基礎的增長差距來看,也可以是一個因素。貨幣基礎可能跟量化寬鬆有關。央行資產負債表大小的差距,或者是比例,也可以是一個因素。你製造出這些貨幣,會流進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會反映出來,即是GDP增長。GDP增長差距,也可以是一個因素。剛剛提到的那些因素,都是跟匯價有關。你懂得把它構成關係的話,還能夠說有條件去做一些預測。甚至很直觀的,拿利率來看,利率也分很多種。用短息…政策利率看2年期或者10年期也可以。出來的分析效果也會有不同。

股市、匯市週期波動來自理性?

當代整個經濟學的框架,都是假設人是理性的。沒甚麼理由去假設人是不理性的。你說像幣少幣佬那些隨意派錢的 (Helicopter Money),我想沒有太多這種人。偶爾會看到一兩個瘋子這麼做,但甚少這樣。大部分人拿著錢都是理性的,都是希望常態地使用。所以沒必要假設不理性。有部分看似不理性的行為,但其實都是理性選擇的結果。

如果應用週期作出投資決定?

譬如俄羅斯攻打烏克蘭,這並非不理性的。只不過俄羅斯計算錯誤而已,掌握的資訊不足、計算不準,但動機是出於理性的。任何人都有這個問題,掌握的資訊不足夠、計算不準確。當你掌握的資訊不足夠、計算不準確。這並非不理性,而是叫做Bounded Rationality ,即有限理性。一九七幾年時Herbert Simon已經提出這個概念。這是理性學派中一個比較務實的修正主義。這並非不理性。在一般經濟學模型,都可以處理到這問題。Maximize 個Lifetime Utility(將期限效用最大化)。Condition Appoint 個Information Set (條件指定一個信息集),是可以處理到的。前提是這個 Information Set 可以做一個Optimal Decision (最優決策)。那個Optimal Decision(最優決策) 可能事先看是最優,事後看就不是。所以有ex-ante(事先) ex-post(事後)的分別。這些全部書本都有寫,幾十年前就有了,不是新的知識。已經有數學方法去處理這些問題。。19:36。其實你看一些簡單的指標,都大概能看出週期的了。譬如美元來講,達到三位數就是貴,七、八十水平就是便宜。通常很多事物都是有個範圍的。就如太陽東升西落,日出日落都會有個偏差。但大概上來講,東邊升起便是日出。你去了英國,太陽沒有那麼東邊,從東南面升就是日出。即是說,不需要執著於好準確的位置。就如股市P/E,幾倍算便宜,幾十倍就算貴了。當然,好多人不接納這種答案,但事情就是這樣。當你問到很仔細、很精細,多少倍才能買這樣。如何知道呢?實在上都無人知道的。就如美元一樣,到一百多少才能賣?誰知道呢?。所以,週期不是一條直線到頂部,然後轉角直線向下走,不是這樣的。在上上落落當中,硬要在週期上找最頂和最底,這個永遠都是事後才能知道的。硬要找人問是多餘的。祈求從免費影片中找到答案就更加多餘,還不如不看。實際上,假如你知道行情貴了,你是長線操作者的話,就賣掉減持吧。美元貴,就減持。所以你說去美元化,實際上大家都在做去美元化的動作。一百多的美匯指數,你不會在這個水平上買上去的。問題是,美元是否立刻就下跌呢?說不準的,橫行幾個月也是可以的。就算橫行幾個月,價位還是在三位數,100-115之間。有些人會反駁,這中間都有很多上下波動。那些波動不是經濟週期的上落來的,是噪音來的。再高頻些,譬如說,三數個月內。自問一下,三個月能出多少數據?GDP一個,通脹數據就只有三個。三個通脹數據能有多少變化?沒有多少變化的。議息最多也是兩次。三個月內所有的波動,其實都是Noise(噪音)來的,無解的。這些週期是屬於市場現象,市場有市場的規律。因為市場入面有羊群現象,有對賭現象。即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角力。這些心理角力並不是經濟週期來的。所以你要拆分開來,長線還是短線。長線來講,問週期才是有意思的。我講的長線是,起碼從經濟數據能看得出變化。你也知道經濟數據隨時一個月才有一個。你能看到變化,也要有幾個數據才能看得出變化。沒幾個月都看不出變化來。所以,如果問的是經濟週期,至少也要幾個月。幾個月內的事情,就是市場現象,市場現象是無解的。強行要找經濟週期,找些有意義、有理論基礎的去解釋短暫、沒意義的事情。其實就是在做無意義的事情。用不合適的工具去預測你想預測的。當然就會測錯、估算錯。你就不要去怪責做估算的那個人,只能怪責自己。因為你自己看錯節目用錯工具。最重要是知道自己在做甚麼。如果真的很有興趣短炒,想知道究竟美匯是100還是105。這些就不要問人了,自己看圖吧。看圖找價位炒吧,短炒是不用講理由的。跟著短炒就可以了。但是,如果真的要問理由,譬如美元能不能回到80水平呢。這種問題就能分析了。這是經濟現象。不必拘泥是哪個數據,很多數據都可以用的。這麼大的方向,亦未必需要做很多的計算。有好多人很空閒可以去計算。那些做研究的人出薪水就是要寫分析的。央行請那麼多人也要出報告的。收了錢當然就要做研究了,要計算得精準。你沒那麼閒,就不必做這些計算了。大致上掌握到方向,也不會離開太遠。這樣生活就可以了,事半功倍。

預測外匯走勢的指標

其實看長線還是短線。看長線的,肯定是看基本因素。很長線的,看國力。迷信的會說是國運,不過我自己不喜歡用這個詞。即是國力,相對國力。如果你說稍為中線一些的,未來好幾個季度的。看經濟週期,通脹,是否衰退,加息減息。看幾個季度後的事情,不是看下星期的。好多人都搞錯了,根本不是這樣用的。幾個小時的間距,基本就是Day Trade(日內交易),純粹看圖表。看著交易盤,Long Short比例的多少。如果看幾天的間距,是十分消息主導的。消息不發生就沒有,一旦發生就爆出行情立即短炒。所以這種是Trader(交易員)風格,撿豆的風格。整天坐著捕捉熒光幕,不吃飯不睡覺,不上廁所交易的人。因為沒新聞就不動,有新聞立刻動起來。你問一個做經濟預測的人,怎麼預測?。基於數據我可以有預測,但我不可能預測新聞的對吧。我是分析員,不是消息員,我沒有消息提供的。所以幾個星期或幾個月的分析就最難搞。因為包含了我剛剛講的短線因素,也包含了長線因素。通常最多Structural Product(結構性產品)做這種Tenor(投資期)。做1個月、3個月這種分析就最難的。因為長線短線因素混合在一起就最複雜。分析最容易撞板、掉進陷阱。所以,最難做的分析就是這種中間的Time Frame (時間範圍)。不短不長,長短因素統統混在一起。你不知道甚麼時候混多少比例,這才是最難的。所以,寫了那麼久分析,通常都會避開這時間範圍。但往往人家問的就是這種問題,很難避開。

此網頁內載有及/或提供之資料為有關講者的意見,僅供一般資料及參考之用,並不代表Z.com Forex觀點。內容亦無意作為,也不應被詮釋為專業意見、要約、招攬或投資建議。所呈列的過往表現資料並不表示將來亦會有類似的表現。投資者須基於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經驗、投資目標及特定需要而作出投資決定;在有需要的情況下,應於作出任何投資前諮詢獨立專業顧問。
Z.com Forex並未就此網頁所載任何資料、預測及/或意見的公平性、準確性、時限性、完整性或正確性,以及任何該等講者預測及/或意見所依據的基準作出任何明文或暗示的保證、陳述、擔保或承諾,亦不會就使用及/或依賴此網頁內之資料而負責或承擔任何法律責任。